八下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0:57:07
八下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八下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八下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八下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十.课文内容理解探究.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
3.文章开头的“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分别填两个字)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8.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 ,号 , 初文学家。著有《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

全部展开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 ,号 , 初文学家。著有《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 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3)序,是一种文体,有 和 之别。本文是一篇 。 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 )
叩( )问
叱( )咄( )
俟( )
负箧( )
曳( )屣( )
皲( )裂
媵( )人
衾( )
容臭( )烨( )缊( )袍敝衣
烨然( )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这里是 的意思。
四.解释下列加线字的古今意义。
1.走送之 (走 古义: 今义: )
2.日再食 (再 古义: 今义: )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 今义: )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 今义: )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 ;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 以中有足乐者(以, ) 计日以还(以,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 名词)
质:援疑质理(质, 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 名词)
道:益慕圣贤之道(道, )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
至:色愈恭,礼愈至(至, ) 至舍( )
六.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1.余幼即嗜学:( )
2.无从:( )
3.致书以观:( )
4.假借于藏书之家:( )
5.弗之怠:( )
6.怠:( )
7.录毕:( )
8.走送之:( )
9.不敢稍逾约:( )
10.以是:( )
11.既加冠:( )
12.益慕:( )
13.圣贤之道:( )
14.又患无硕师:( )
15硕师名人与游:( )
16.游:( )
17.尝:( )
18.趋百里外:( )
19.先达:( )
20.执( )经叩问:( )
21.德隆望尊:( )
22. 填其室:( )
23.援疑:( )
24.质理:( )
25.俯身:( )
26.倾耳以请:( )
27.或遇其叱咄:( )
28.叱咄:( )
29.色愈恭:( )
30.礼愈至:( )
31.复:( )
32.俟其欣悦:( )
33.卒:( )
34.负箧曳屣:( )( )( )
35.穷冬:( )
36.皲裂:( )
37.媵人:( )
38.汤:( )
39.沃灌:( )
40.寓:( )
41.逆旅:( )
42.衾:( )
43.再:( )
44.享:( )
45.绮绣:( )
46.腰:( )
47.容臭:( )
48.烨然:( )
49.缊袍敝衣:( )( )
50.略无:( )
51.慕艳:( )
52.奉:( )
七.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无从: 致: )
译: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 ;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 ”。)
译:
3.益慕圣贤之道。 (道: ) 译:
4.弗之怠。(弗: ;之:代词,指 ;“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 译: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硕师: ;游: )
译: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欣悦: ;请: ;焉:兼词,“于之”的合音,意思是: 。)
译: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 ;箧: ,这里指 ;曳: ;屣: 。)
译: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通“ ”。僵劲: 。媵人: 。汤: 。沃灌: 。衾: 。拥覆: 。久而: ,“而”是副词词尾。和: 。)
译: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意思是: 。绮绣: 。)
译: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
12.俯身倾耳以请 译:
1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1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

1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
八.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第一层:叙述
第二层:叙述
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
第一层:写
第二层:叙述 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 “口体之奉”的情况。
第三层: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
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5.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十.课文内容理解探究。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 , 。
3.文章开头的“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分别填两个字)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8.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