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餐” 如何看待最后一段高希提出的新读书主义 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9:02:28
“文化快餐” 如何看待最后一段高希提出的新读书主义 急用

“文化快餐” 如何看待最后一段高希提出的新读书主义 急用
“文化快餐” 如何看待最后一段高希提出的新读书主义
急用

“文化快餐” 如何看待最后一段高希提出的新读书主义 急用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杯酒的话,读书是品位人生的好方法.
  我们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你要读书才会知道.走进学堂,学完历史教科书,大概还要有了一定的经历,你才知道我们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即使这样,你可能会夜郎自大,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古国的文明,她们一样值得我们赞叹,你还要了解一点世界史.你最后会发现,历史的结论似乎是可以变的.因此,你会认为历史像一个小姑娘.这就是品位历史了.
  你要了解自然世界,你就要学习一门科学,课本上告诉你一种思想方法,你可能就此了解什么是哈雷彗星,月蚀是如何形成的,你还可以知道在你的一生中可以有几次看到它们的机会;潮涨潮落与日月星移有关;大西洋小岛上的蝴蝶的飞行可能与某一个城市的气候有关;同样,鸡飞狗跳可能与地震有关;你用电脑书写,你用磁盘存贮资料.这些你都可以从科学的学习中了解.这就是品味自然的奥妙.
  你要了解什么是虚伪,你可以读一下《十日谈》,你将了解到教会和任何集团一样都有虚伪的一面,你不必奇怪什么地方都有虚伪;读了《巴黎圣母院》,你不但知道什么是虚伪,而且你也会知道什么美,什么是丑,更是你解读丑与美的这个哲学命题的一个影像;如果你要了解什么是真理与谬误,你最好是读一本哲学书籍,当然,读了也不一定就明白什么是真理,但是,你可能了解到别人说的真理是什么样的.最后你会知道“戈培尔定律”:谎话说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就是品味真理与美丑.
  你要了解什么是“忠义”,你可以读《水浒》,“及时雨”会告诉你一个大概;你要了解什么是好汉义气,你可以读《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会告诉你什么叫“义气联盟”;你要了解什么是野心,你可以读《红与黑》;你要了解什么是复仇,你可以读《基督山恩仇记》、《哈姆雷特》;你要了解经典的爱情,你可以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你也可以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这样,你可能就学会了品味人性,也学会了品味爱和恨这个人生的主题.
  读一本书就是与一个人在品味人生;读多本书,就品味了多个人的人生,你的生命被延续.从事一个职业,不等于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不然你只能品味自己可怜的人生.
  新读书主义
  从人文社会观点来探讨台湾有二项畸形现象:人民小康,但是社会大贫;教育普及,但是读书风气低落.
  让我们每一个人以身作则,共同来推动“新读书主义”.这样的推动是完全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关键在于自己肯不肯用心而已.
  在今天升学主义与考试主义主宰一个人的早年命运时,读书、考试、就业变成了一个痛苦的三级跳.
  当“读书”沦落到如此的工具化与世俗化时,怎么还可能有“读书乐”?从幼稚园到大学,在二十年的读书压力下,谁会不厌恶读书?
  “新读书主义”所要提倡的,不是消极的从“苦”读书中得到的“新”乐趣,而是全面改变对读书的心态.不论自己已经就业或者还在求学,首先必须下定决心告诉自己:
  不再为应付考试而读书;
  不再为应付就业而读书.
  减少了读书的强迫性,就增加了读书的宽广性.
  读书是无法由他人代劳的,读书是要自己投入的.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能自己体会到“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哲理.
  西方人爱说:“一位了不起的领袖终是一位了不起的读者.”“了不起”的读者,一定读不少专业以外的书,一定读不少看来没有实用价值的书.数学大师陈省身院士说:“除了数学以外,什么书也都爱看.”
  让新读书主义者,来共同提倡也更要身体力行: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我们也要告诉社会各界: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摘自台湾《远见》杂志)
  读书短札
  高希均
  说过多遍,一个人就是他所吸收的信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的现状,你只有一条道路,改变你的信息.换环境也好,换职业也好,读书也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书籍是人类信息的精华,读书是改变一个人的捷径,是创造人生的必由之路.
  大脑对信息的管理至少有有四条规律:
  一.用然后知有用
  二.学然后知不足
  三.熟视无睹
  四.推陈出新
  只有看书的人才知道书有用,不看书的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会—阅读对他们有帮助的各种书.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聪明不在于尽知天下知识,而在于知道最必需的东西,知道哪些不甚需要,哪些则根本不需要.”人是高等信息动物,大脑自会每每向你发出去学点什么东西的冲动,如果你每次不去行动,那么大脑发出冲动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直到大脑“饿”昏过去发不出饥饿冲动,此时你就成了另一种动物:行尸走肉.
  还有人说,看了又怎么样呢,以前学的东西还没用完呢!
  电脑的CPU对信息进行上亿次的处理,得到的是一个结果,而人脑对信息每处理一遍都会得到新的东西.这就是人脑的高超之处:推陈出新.信息具有重复性,这是自然界的基本特性.因为重复,我们的大脑才形成了记忆能力,因为重复我们才有必要吸收信息.历史就是重复,以前发生过的事今后还要发生,你遇到的问题都是别人遇到过的问题,历史折射未来就是说历史与未来遵从同一规律,你要看看成功人士是如何处理,在同样的人生路口是如何选择的.丘吉尔说“你看到的过去越多,你预见的未来也就越远.”我们要经常审视我们的童年,回味我们的苦难和梦想,我们的前途也就越光明越远大.历史的回顾,未来的展望,现实的反省,这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经常做的三件事.所以空想家不一定是实干家,但实干家一定同时是空想家.
  不论哪门学科的知识都记录在文字里,不喜欢文字的人,不喜欢阅读的人,其成功将异常艰难.很多人不喜欢读书,是因为没有感觉到读书给他们带来明显的利益,所以经验告诉他不能再读了!媒体上有新读书主义之说,其倡导是“五要”和“三最”.
  五要是:
  身心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室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三最是: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资料显示,美国人年均读书是19本,平均1.6本/月,中国3.6本,平均0.3本/月.而发达国家如瑞典、芬兰、北欧国家平均在1.5本/月以上.而落后的国家基本上没有统计资料.
  杜威的那句话需要一遍遍地重复:教育的目的旨在使人能继续自我教育.国民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自学能力越强.虽然达尔文剑桥大学毕业,但他却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不管剑桥大学如何感想或如何为她的学生自豪,达尔文的话仍然道出了成功的基本事实.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更是说:只要你在每天晚上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一年之后让你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2009年,一代大师季羡林走了,但留下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当读到季老《谈读书治学》一书中《我和书》一文中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时,心中掠过一阵激动.
  然而,生活在e时代的人,多以陈安之、李嘉诚为成功导师,以名噪一时的歌手明星为模仿对象;从不知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等,更不知中世纪文明为何物……没有了红袖添香,没有了枯灯伴读,短信、电话、QQ聊天,成了工作之余的最佳消遣.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回答“没时间”读书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我忙”“我没空”成为最直截了当的借口.
  何为书?俄国著名思想家赫尔岑明确地指出:“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但不读书、不习惯读书、不喜欢读书已引起许多敏锐目光的关注,著名教授朱永新的“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和最有力的呐喊.
  至于读书的作用,温家宝总理曾说过:“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给人智慧,使人勇敢,让人温暖.”真的,对于读书,我们常人要是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收获和满足,该有多好呀!
  有人把读书的三种境界比喻成三种不同的恋爱方式:用眼睛去爱的人在意直观感觉;用脑子去爱的人讲究道理;用心灵去爱的人在乎真切感受.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能使人受益匪浅.眼睛阅读使我们开胃,大脑阅读使我们享受美味,心灵阅读使我们品味补心的心灵鸡汤.老师们,让我们积极地践行台湾著名学者高希均的“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闲暇时,让我们关了手机,关了电脑,一个人,一本书,一盏灯,一杯茶,读一小时心灵之书.
  静静地,读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