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电子拼命进入留有空缺的轨道,而且尽量靠近到低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转,但是为什么不撞击原子核并与其中的质子融合呢?回答尽量用事实作证据,30-1000字的回答才有资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21:59:23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电子拼命进入留有空缺的轨道,而且尽量靠近到低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转,但是为什么不撞击原子核并与其中的质子融合呢?回答尽量用事实作证据,30-1000字的回答才有资格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电子拼命进入留有空缺的轨道,而且尽量靠近到低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转,但是为什么不撞击原子核并与其中的质子融合呢?回答尽量用事实作证据,30-1000字的回答才有资格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
电子拼命进入留有空缺的轨道,而且尽量靠近到低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转,但是为什么不撞击原子核并与其中的质子融合呢?
回答尽量用事实作证据,30-1000字的回答才有资格得分.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电子拼命进入留有空缺的轨道,而且尽量靠近到低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转,但是为什么不撞击原子核并与其中的质子融合呢?回答尽量用事实作证据,30-1000字的回答才有资格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以及公式△E·△t>h/2π ,我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因为如果电子都靠近原子核,该公式就会要求他们具有一个非常大且不确定的动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能量,如果有了这个能量,电子就可以摆脱原子核了.
所以他们达成一个协议:电子为这种不确定性留下一点空间,同时保持较小的远动量.
字数较少,个人认为应该容易看懂
自己打的,分可以给我不?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具有能量的。具有一定得轨道,且非连续光谱。其定态是不能用经典力学所可以解释的。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质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为电子的绕核运动提供了向心力。由此还推导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还记得发现电子的方程式吗?轰击中子得到电子和质子。逆过来,一点电子发生湮灭。将释放大量能量。具体你可以看看波尔的著作嘛...

全部展开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具有能量的。具有一定得轨道,且非连续光谱。其定态是不能用经典力学所可以解释的。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质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为电子的绕核运动提供了向心力。由此还推导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还记得发现电子的方程式吗?轰击中子得到电子和质子。逆过来,一点电子发生湮灭。将释放大量能量。具体你可以看看波尔的著作嘛

收起

排斥或者撞不进去

听了前面1,2,3,的复杂但精彩论述我来给你来点简单的。要明白,不是有力拉它,它就往那跑。你用绳系个物体甩起来围着你转,感觉你有用力拉,它却怎么也撞不到你,感受下,这就是所谓的圆周运动。电子也围着质子转。

按“玻尔理论”,电子在一定的轨道上绕核做“圆周运动”。是核内质子对电子的“库仑力”提供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电子不撞击原子核”这就像“地球不会去撞太阳”一样。

F=K*Q1*Q2/R*R,电子和质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当R趋近于0时,相互作用力F就趋近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这种: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

全部展开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这种: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个粒子会被束缚到一起,不再容易分开(核聚变就有此种情况发生),或者是合成另一种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相撞后合成中子),当然如果撞到一起时的速度足够快,就会撞碎了,就是说原来的两个粒子会碎掉,撞出一些其他更小的粒子来。
请参考如下资料:核力
在人们认识原子核之前,只知道在自然界有两种作用力,一是万有引力,一是电磁力.容易估计,万有引力在原子核内完全可以忽略,而电磁力对核内的质子只能起排斥作用.所以我们面临一种新的作用力—核力.核力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一)短程力.它只在 2*10^-15m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了这个距离,核力就迅速减小到零.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 0.8*10^-15m,因此每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
(二)强相互作用.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反比于距离,在核内质子之间的距离很短,但质子竟然不顾库仑斥力而相互紧密结合,这就充分说明新的作用力—核力的强大.事实表明,核力约比库仑力大一百倍.
(三)核力与电荷无关.它在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存在.
(四)核力在极短程内表现斥力.故核子不可能无限靠近,当两核子之间的距离为 0.8*10^-15mm~2*10^-15mm,核力表现为吸引力,在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

收起

电子和核子之间除了万有引力之外,还有那个什么核力,合力表现为排斥力,距离越近,排斥力越大,所以两者一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因为他们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如果它们撞在一起融合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而事实上呢?要用事实做证据就这么简单。你身上也都是它们,你融合了没有嘛?

现在学者们普遍认同四种力的存在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正是后两种相互作用的存在导致电子很难与质子碰撞,这里只是说很难并非绝对不可能,电子与质子碰撞可能产生一个中子。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这种: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个...

全部展开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这种: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个粒子会被束缚到一起,不再容易分开(核聚变就有此种情况发生),或者是合成另一种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相撞后合成中子),当然如果撞到一起时的速度足够快,就会撞碎了,就是说原来的两个粒子会碎掉,撞出一些其他更小的粒子来。 请参考如下资料:核力 在人们认识原子核之前,只知道在自然界有两种作用力,一是万有引力,一是电磁力.容易估计,万有引力在原子核内完全可以忽略,而电磁力对核内的质子只能起排斥作用.所以我们面临一种新的作用力—核力.核力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一)短程力.它只在 2*10^-15m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了这个距离,核力就迅速减小到零.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 0.8*10^-15m,因此每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 (二)强相互作用.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反比于距离,在核内质子之间的距离很短,但质子竟然不顾库仑斥力而相互紧密结合,这就充分说明新的作用力—核力的强大.事实表明,核力约比库仑力大一百倍. (三)核力与电荷无关.它在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存在. (四)核力在极短程内表现斥力.故核子不可能无限靠近,当两核子之间的距离为 0.8*10^-15mm~2*10^-15mm,核力表现为吸引力,在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 尔---电子处于定态,就是不过去 薛定谔---用我的方程解下能级和波函数,电子出在一系列分立的能量状态,基态的波尔半径远大于质子半径。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ΔxΔp》=h/4π。假设电子局限在质子处,那么Δx就太小,以致电子可以有足够大的动量,因此也就有足够大的能量不局限于质子附近。

收起

呵呵还尽量用事实作证据??在这里的有能回答你的问题的吗?出了复制就是粘帖.

因为他们不对火

因为不是正反粒子有斥力和引力的作用,电子过近时,质子带正电荷将带负电的电子排开,因而电子撞不到质子。

...你的问题实在太傻了,还限定字数。如果没学量子力学,至少先看看原子物理,波尔的三个假设吧。

由电子绕核的波函数看,电子是有机会深入核内的,尽管机会很小,但一般它不与质子融合,关键在于,电子与质子若结合将形成中子,这假设的多出来的中子将大大提高原子核的整体的能级,因为,质子与中子都是费米子,与电子类似,它们在核内也是按壳层来分布,并且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质子与中子各有一套能级分布,尽管少了一个质子,质子的那套能级的最高的非空能级降低了,但中子不会去占据质子空出来的较低的能级,而是要占据自...

全部展开

由电子绕核的波函数看,电子是有机会深入核内的,尽管机会很小,但一般它不与质子融合,关键在于,电子与质子若结合将形成中子,这假设的多出来的中子将大大提高原子核的整体的能级,因为,质子与中子都是费米子,与电子类似,它们在核内也是按壳层来分布,并且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质子与中子各有一套能级分布,尽管少了一个质子,质子的那套能级的最高的非空能级降低了,但中子不会去占据质子空出来的较低的能级,而是要占据自己中子这套能级的更高的能级。没有足够的外界能量的供给,上述过程(电子加质子变中子,然后中子占据更高能级)就不会真的发生。 当然,个别的中子的新能级反而更低一些(质子变中子会使各自的能级重新排布,形成与原来的能级稍有不同的新的分布),或者,原本就是质子的那套能级比中子的这套高很多,质子变中子后,质子能级降了,中子能级高了,但高了的中子能级还不及开始时的质子的能级——反应会释放一些能量,这样上述过程就能真的发生(这里还有个势垒的问题,类似于石油然绕会放热,但开始必须的点火就是为了越过反应的势垒;核内一般是没人去点火的,按经典力学,反应就不会发生,但量子力学有个隧道效应,所以上述过程即使不越过势垒,也可以有一定的几率发生),这就是贝塔衰变的一种特殊形式——K俘获,即最内层的电子与核中中子融合……

收起

当然电子与原子核里的质子会相聚为一体,只是在我们附近没有这个条件。请看中子星的介绍。 中子星,又名波霎、脉冲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完全转变成铁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局恒星质量的不...

全部展开

当然电子与原子核里的质子会相聚为一体,只是在我们附近没有这个条件。请看中子星的介绍。 中子星,又名波霎、脉冲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完全转变成铁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局恒星质量的不同,整个恒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直径大约只有十余公里,但上头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且旋转速度极快,而由于其磁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磁场旋转时所产生的无线电波可能会以一明一灭的方式传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故又译作波霎。

收起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以及公式△E·△t>h/2π ,我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因为如果电子都靠近原子核,该公式就会要求他们具有一个非常大且不确定的动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能量,如果有了这个能量,电子就可以摆脱原子核了。
所以他们达成一个协议:电子为这种不确定性留下一点空间,同时保持较小的远动量。
字数较少,个人认为应该容易看懂
自己打的,分可以给我不?
回答者: ...

全部展开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以及公式△E·△t>h/2π ,我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因为如果电子都靠近原子核,该公式就会要求他们具有一个非常大且不确定的动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能量,如果有了这个能量,电子就可以摆脱原子核了。
所以他们达成一个协议:电子为这种不确定性留下一点空间,同时保持较小的远动量。
字数较少,个人认为应该容易看懂
自己打的,分可以给我不?
回答者: 悠闲‖鱼 - 助理 二级 5-3 10:59
由电子绕核的波函数看,电子是有机会深入核内的,尽管机会很小,但一般它不与质子融合,关键在于,电子与质子若结合将形成中子,这假设的多出来的中子将大大提高原子核的整体的能级,因为,质子与中子都是费米子,与电子类似,它们在核内也是按壳层来分布,并且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质子与中子各有一套能级分布,尽管少了一个质子,质子的那套能级的最高的非空能级降低了,但中子不会去占据质子空出来的较低的能级,而是要占据自己中子这套能级的更高的能级。没有足够的外界能量的供给,上述过程(电子加质子变中子,然后中子占据更高能级)就不会真的发生。
当然,个别的中子的新能级反而更低一些(质子变中子会使各自的能级重新排布,形成与原来的能级稍有不同的新的分布),或者,原本就是质子的那套能级比中子的这套高很多,质子变中子后,质子能级降了,中子能级高了,但高了的中子能级还不及开始时的质子的能级——反应会释放一些能量,这样上述过程就能真的发生(这里还有个势垒的问题,类似于石油然绕会放热,但开始必须的点火就是为了越过反应的势垒;核内一般是没人去点火的,按经典力学,反应就不会发生,但量子力学有个隧道效应,所以上述过程即使不越过势垒,也可以有一定的几率发生),这就是贝塔衰变的一种特殊形式——K俘获,即最内层的电子与核中中子融合……
参考资料:http://bbs.zxxk.com/dispbbs.asp?boardid=18&id=31109
回答者: 宇筠锋 - 江湖大侠 九级 5-4 18:07
===================================================
有两个明白人就够了。
至于事实证据,那是显然的,我们的世界不是没变成中子星吗

收起

说说吧 首先电子绕核运动是按轨道运动的,根据能量不同在不同的轨道做圆周运动,由于电子高速运动有离心力,达到平衡状态,类似地球绕太阳运动 不过也有撞进入的,就像中子星,由于中子星质量太大,体积小,所以表面压力超级大,导致原子里的电子和质子不能承受压力,挤压回一起,中和成中子,就变成中子星了 本人绝不是复制的喔,都是有手机打的字...

全部展开

说说吧 首先电子绕核运动是按轨道运动的,根据能量不同在不同的轨道做圆周运动,由于电子高速运动有离心力,达到平衡状态,类似地球绕太阳运动 不过也有撞进入的,就像中子星,由于中子星质量太大,体积小,所以表面压力超级大,导致原子里的电子和质子不能承受压力,挤压回一起,中和成中子,就变成中子星了 本人绝不是复制的喔,都是有手机打的字

收起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
----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

全部展开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
----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个粒子会被束缚到一起,不再容易分开(核聚变就有此种情况发生),或者是合成另一种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相撞后合成中子),当然如果撞到一起时的速度足够快,就会撞碎了,就是说原来的两个粒子会碎掉,撞出一些其他更小的粒子来。
请参考如下资料:核力
在人们认识原子核之前,只知道在自然界有两种作用力,一是万有引力,一是电磁力.容易估计,万有引力在原子核内完全可以忽略,而电磁力对核内的质子只能起排斥作用.所以我们面临一种新的作用力—核力.核力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一)短程力.它只在 2*10^-15m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了这个距离,核力就迅速减小到零.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 0.8*10^-15m,因此每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
(二)强相互作用.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反比于距离,在核内质子之间的距离很短,但质子竟然不顾库仑斥力而相互紧密结合,这就充分说明新的作用力—核力的强大.事实表明,核力约比库仑力大一百倍.
(三)核力与电荷无关.它在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存在.
(四)核力在极短程内表现斥力.故核子不可能无限靠近,当两核子之间的距离为 0.8*10^-15mm~2*10^-15mm,核力表现为吸引力,在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
不过,,,
在一些比地球大八倍以上的恒星中,有一些在不断的核聚变中,会因为中心物质无法继续反应而引起恒星的塌缩,强大的引力将电子压入质子,形成不带电的中子,进而形成中子星。由于中子不带电,本身的排斥力也很小,所以可以紧挨着排列,这使得中子星的密度可以达到10吨每立方厘米。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万有引力使得光都要以抛物线才能射出中子星……

收起

存在核力,且电子在不断地运动,有离心惯性力存在,(类比一下:物体也会尽量处在势能最低的地方,难道你认为有一天地球会撞上太阳?)

一种常见的亚原子粒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合成粒子,属于费米子,是最早发现的一种重子,是原子核内部的核子之一。 【历史】 〖符号〗 p,H+ 〖发现时间〗 1919年 〖发现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 【基本性质】 〖质量〗 1.6726231 × 10^-27 千克(938.27231 兆电子伏特) 〖相对质量〗 1.007 〖电荷〗 +1 元电荷(+ 1.6021773...

全部展开

一种常见的亚原子粒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合成粒子,属于费米子,是最早发现的一种重子,是原子核内部的核子之一。 【历史】 〖符号〗 p,H+ 〖发现时间〗 1919年 〖发现者〗 欧内斯特·卢瑟福 【基本性质】 〖质量〗 1.6726231 × 10^-27 千克(938.27231 兆电子伏特) 〖相对质量〗 1.007 〖电荷〗 +1 元电荷(+ 1.60217733 × 10^-19 库仑) 〖粒子自旋〗 1/2 〖粒子磁矩〗 2.7928 单位核磁子 〖作用力〗 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 〖半衰期〗 最短为 1035 年(可视为稳定) 〖组成〗两个上夸克、一个下夸克 质子是1919年卢瑟福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时,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后射出的粒子,命名为proton,这个单词是由希腊文中的“第一”演化而来的。欧内斯特·卢瑟福被公认为质子的发现人。1918年他注意到在使用α粒子轰击氮气时他的闪烁探测器纪录到氢核的迹象。卢瑟福认识到这些氢核唯一可能的来源是氮原子,因此氮原子必须含有氢核。他因此建议原子序数为1的氢原子核是一个基本粒子。在此之前尤金·戈尔德斯坦(Eugene Goldstein)就已经注意到阳极射线是由正离子组成的,但他没有能够分析这些离子的成分。 原子核中所含质子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氢原子最常见的同位素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构成。其它原子的原子核则由质子和中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在水中被溶解的氢离子实际上就是质子。质子在化学和生物化学中起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在水溶液中提供质子的物质一般被称为酸,可以在水溶液中吸收质子的物质一般被称为碱。 质子静止质量938MeV,是电子的1836倍。带有+1元电荷(约1.60×10^-19 C),量值与电子电荷绝对值相同。质子是稳定粒子,平均寿命大于1032年。高能电子、μ子或中微子轰击质子的散射实验表明质子的电荷和磁矩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因此质子不是点粒子,而具有一定的结构。目前认为质子是由所谓夸克的基本粒子构成,由两个+2/3电荷的上夸克和一个-1/3电荷的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 质子与质子间,除了有电磁相互作用之外,还有强得多的强相互作用。这种强相互作用与质子中子间以及中子中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完全相同,是构成结合为原子核的核力。核力与电荷的无关性说明质子与中子可以看成是同一种粒子的两种不同电荷状态,这一性质导致用同位旋概念来描述:质子和中子是同位旋I相同、同位旋第三分量I3不同的两种状态,原子核的同位旋可由质子和中子的同位旋“合成”得到。 质子是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中用以产生反应的很重要的轰击粒子,在核物理中质子常被用来在粒子加速器中加速到近光速后用来与其它粒子碰撞,这样的试验为研究原子核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数据。慢速的质子也可能被原子核吸收用来制造人造同位素或人造元素。核磁共振技术使用质子的自旋来测试分子的结构。质子也是宇宙射线中的主要成分。 质子的反粒子是反质子,反质子是1955年埃米利奥·塞格雷和欧文·张伯伦发现的,两人为此获得了195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收起

强列建议楼主看一下霍金的量子力学。。
或者楼主水平不是太高的话,看一下:时间简史,也可以。

你是指原子稳定的时候吧 首先电子是不断高速运动的 是高速运动所以有速度 有离心的趋势 但又有质子的吸引力 力学分析就知道了它不可能会撞击原子核 F=MV^2/R 可以知道要使得R很小F要很大…… 但不是不会撞击在一起而要有一定的条件 比如撞击是V足够大 上帝没有能力制止它去撞击质子 那它就会撞上~~~...

全部展开

你是指原子稳定的时候吧 首先电子是不断高速运动的 是高速运动所以有速度 有离心的趋势 但又有质子的吸引力 力学分析就知道了它不可能会撞击原子核 F=MV^2/R 可以知道要使得R很小F要很大…… 但不是不会撞击在一起而要有一定的条件 比如撞击是V足够大 上帝没有能力制止它去撞击质子 那它就会撞上~~~

收起

这个就是引力和斥力相互协调的关系,,
要那么多文字干嘛
自然界的东西是要靠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