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经历了哪些事,怎样当上的皇帝;朱元璋对历史的发展做了哪些重大贡献(加起来10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2:00:12
朱元璋当皇帝经历了哪些事,怎样当上的皇帝;朱元璋对历史的发展做了哪些重大贡献(加起来1000字左右)

朱元璋当皇帝经历了哪些事,怎样当上的皇帝;朱元璋对历史的发展做了哪些重大贡献(加起来1000字左右)
朱元璋当皇帝经历了哪些事,怎样当上的皇帝;朱元璋对历史的发展做了哪些重大贡献(加起来1000字左右)

朱元璋当皇帝经历了哪些事,怎样当上的皇帝;朱元璋对历史的发展做了哪些重大贡献(加起来1000字左右)
明王朝第一任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八月初八(公历1328年9月12日)丁未时,汉族,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   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高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有的他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 徐达 常遇春 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   3、打造“铁军”,重用同乡.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重农轻商
  封国锁门不许下海经商
  治国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加入义军
  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元朝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第三、四等人.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5年,朱元璋用计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执法如山的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即唐桂芳,以字行),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先陈后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