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敢向前有关词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4:43:36
犹豫不敢向前有关词语

犹豫不敢向前有关词语
犹豫不敢向前有关词语

犹豫不敢向前有关词语
类得嘎嘎

畏首畏尾
瞻前顾后
举棋不定

畏畏缩缩

辗转反侧

踌躇不前
迟疑不定,
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忐忑不安

瞻前顾后,畏葸不前,畏首畏尾,畏缩不前,畏畏缩缩,逡巡不前,踌躇不前,踟躇,踯躅,徘徊,前怕狼后怕虎,

犹豫不决
举棋不定
瞻前顾后

终于盼来了《士兵突击》。我认为导演对灵魂是有所关注和考虑的。至少他知道在现实生活之外还有其他更高的意义存在。这部作品能修复我们已经坍塌的价值观。
我们以前追求过意义。但那个意义可能不太真实,有点问题。我们原本应该修补,却彻底把“有意义”这个事情给砸碎了。既然认为它伪善,打碎了也没什么不好。但打碎之后怎么办?也不重建,就在废墟上呆着,那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早晚还是有灵魂饥渴的。很久没...

全部展开

终于盼来了《士兵突击》。我认为导演对灵魂是有所关注和考虑的。至少他知道在现实生活之外还有其他更高的意义存在。这部作品能修复我们已经坍塌的价值观。
我们以前追求过意义。但那个意义可能不太真实,有点问题。我们原本应该修补,却彻底把“有意义”这个事情给砸碎了。既然认为它伪善,打碎了也没什么不好。但打碎之后怎么办?也不重建,就在废墟上呆着,那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早晚还是有灵魂饥渴的。很久没人提供这样的粮食了,《士兵突击》突然出现,可能是让很多人兴奋的原因。

《士兵突击》另一个特别重要的词就是爱。这个词说得太烂了,再次说显得做作。但它实在重要。当我们每天谈到爱时,心里不一定知道爱是什么东西。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说过一个道理,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被一个个分开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人的本质是孤独,孤独就必须沟通,沟通的渠道只能是爱,就是相互倾听、感受、理解和包容的过程。如果说孤独感是人的本质,我觉得爱的需要也是本质,它不是奢侈品,它是人类的必需,否则无法生存。
我看过一个外国电影,戏中的神父要做一件事,做的那件事不仅会失败而且肯定会死。人们劝他不要去做,因为这事“没用”。他却一定要去,他说他没有勇气活在一个没有爱的世界,还不如为爱去死。
我原以为,有吃有喝就能活,其实是不可以的。当我们需要爱,却没有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却又没有别的办法来解决。爱和快乐不是一个东西。快乐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快乐之后还会需要更强的刺激,需要更大的快乐,越刺激越麻木,觉得永远感受不到快乐。快乐不给人安宁和丰富的感觉,但爱可以给。所以,幸福感其实是从爱而来,所有外在的东西,不能消除人的孤独感。
当我们看许三多时,其实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孤独这个词是什么,但孤独感一定会有。不安全、不被关注,被践踏、被轻视的感觉,是很多人普遍都有的感觉。只有爱能解决这些问题。爱是朝向他人的一个行动,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
许三多的幸运在于他碰到了一个可以赋予爱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史今这个人物的重要。他只是个配角,而且12集后就消失了。但他却成为这部戏里最重要的一个主角。因为他塑造和赋予了许三多灵魂,他是用爱来换灵魂的一个人物,他极有象征意义。我问过周围看过《士兵突击》的人,年轻女孩普遍喜欢袁朗和高城,认为他们有男子气,帅。她们喜欢和崇尚强大的力量。而30岁以上的都喜欢史今。这可能因为年轻人还在成长之中,还未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残酷,还没到需要灵魂抚慰的时刻。而成年人已经领略了生活的厉害,已经开始难受了,所以需要一双悲悯的眼睛。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应该有一个人是爱你的,至少他看着你、在乎你,而且这个人不管你长得多难看,你有多笨,你做错了事,你犯了罪,他都不会抛弃你,你必须得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双眼睛,有这么个信息的存在,你才有力量支撑下去,否则很快就会自我放弃。这是一双天上的眼睛,如果非要在尘世找,这个人最大的可能性是你妈,因为别人都没那么坚定,没那么靠得住。当然,很多母亲也靠不住。电视剧里的史今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样完美?他的温柔和爱从何而来?成长背景是怎样的?以后会怎么生活?其实史今这个人物不需要分析,他的存在是天道。只要人类还存在,就必须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就算他不集中地存在于史今一个人身上,也会分散地存在于很多不同的人身上,这样的信息永远存在。有位法国修女说,爱这种东西,是用自身的活力对另一个匮乏的呼救做出回应,促使那生命之物得以孵化。许三多的呼救,就是匮乏的呼救。你看见的是他的懦弱,是放弃,是卑微,是不堪入目的种种糟糕和痛苦,这其实都是求救,告诉你他饥渴,他需要。当你回应这种匮乏的呼救时,你就孵化了一个生命。他本来是在的,只是需要唤醒,像许三多那个不完整的生命,被赋于了灵魂之后就完整了。所以许三多就被孵化成人了。我不知道兰小龙和康洪雷是有意还是无心,他们选择一个像史今这样的人,来作一个灵魂拯救者,一个唤醒灵魂的人。其实史今在这部戏里是最弱的一个人,不管性格还是能量或者地位。高城、袁朗和团长,论才华、地位和背景,看上去都比史今更有资格担当拯救者,但偏偏不是那些人,偏偏是史今,一个特别弱的人,去爱别人,而且爱一个不可爱之人,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这里面有两层深意,首先,在生活中谈到爱时,大家爱的都是可爱的人和事。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总爱用排比句说我们爱什么,比如爱祖国的山河,爱美丽的大自然,既便是面对动物,我们也会爱那个可爱的,乖巧的漂亮的小猫小狗,绝不会爱一个光光的,笨笨的,丑丑的,脾气不好,抢吃的,咬人的那个动物。直到今天,我们都觉得这些做法顺理成章。我们喜欢某个动物,是因为它招人喜欢;如果我们不帮一个人时,我们会说这人不值得帮。
我做过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节目,有家人的女儿去世了。她的遗愿是捐出眼角膜。父母按照女儿的心愿到医院办理捐赠手续。过程中他们向医生要求,眼角膜必须捐给好学上进、孝敬父母,最好是面容较好的女孩。父母是希望找一个女儿的替代,有个感情和心理上的安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透出我们观念里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就是帮就帮好的,爱就爱美的。捐献过程中,他们跟医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医生说这个要求不符合医学伦理。谁的病最急先救谁,这个不能挑文凭,不能挑品行,但病人家属不能接受。这也反映出关于爱的伦理,我们爱一切可爱的,帮一切值得帮的。但实际上,爱的真谛不是你爱好的,是你爱不好的,这才是爱的可贵之处,高贵之处。糟糕的东西,你也可以给它温柔,帮他修复。大家要都挑好的爱,许三多就完蛋了,直接就爱袁朗了。可袁朗根本就不需要你帮,也许他有其他的需要,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不需要。
第二层深意是:让史今这种弱者去爱,这个有意义。在我们的文化里,有资格爱别人的,那是混好了,再去帮别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爱别人成了一个不重要的事,先扔到一边,“混自己”成了一个最主要的事。我们还有一个理论,只有我混好了,才能改变这个世界。才能为世界做好事。我看到很多人都这样,抱着理想主义的热情,要改变这个世界。但前提是让自己壮大。要让自己壮大,就要进入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往往是非常肮脏的游戏规则。反正我们振振有词,有一个心理安慰,因为知道有一个好的目标,过程怎样无所谓。就理所当然地加入这场混战和厮杀,用跟别人一样肮脏或更残酷的手段,让自己壮大起来,以后就可以做好事了。我以前以为混成什么样,就可以有结果。后来发现,人生没有结果,结果就是大家都得死,全部的意义都在过程。
一切意义都在过程当中建立,你想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个好的秩序吗?不是你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就会为它建立制度。你不是神,你再大你也建立不了秩序。秩序是从哪来的?是你在生活和做事的过程中,你的准则放射出来的。在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那个才是有意义的部分。所以,爱没有条件只有意愿,所以弱如史今却可强大到拯救他人的灵魂。创作者幸好没有选一个青天大老爷拯救许三多,要是那样,意义完全颠倒了。我不知创作者是碰巧,还是心里有,我想来想去,觉得如果很多东西同时存在的话,恐怕不是碰上的,是心里有。
观众都特别喜欢高城和袁朗,他们身上有我们崇尚的价值观里边的那种优秀男性强大、粗犷、仗义、热情、有良好的背景、有能力。高城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他看一眼时,他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是不是强人。强人是他的价值判断,不强的,就该消失,一个会做举手投降状的人,就滚蛋,因为他懦弱、胆小。这套强人哲学,是我特别恐惧的。尽管我年少时也崇尚过那个气质,一言九鼎,觉得那就叫牛,成年后才发现那个什么都不是,它只是外表强大,内里却灵魂缺乏。当人生不顺利时,钢七连只剩许三多和高城两人时,倒是许三多从容稳定,一向是强人的高城却扛不住挫败。
到底什么东西能唤醒灵魂?如果把许三多从农村提出来,就让他当处长,你以为能拯救他的灵魂吗?他只会变成一个更加狡猾的混蛋。或者给他很多钱,给他大房子,他就变成另一个人了吗?还是不能拯救他的灵魂。许三多后来所有的尊严、担当、勇敢、自信,是史今用爱唤醒的
“其实史今在这部戏里是最弱的一个人,不管性格还是能量或者地位。高城、袁朗和团长,论才华、地位和背景,看上去都比史今更有资格担当拯救者,但偏偏不是那些人,偏偏是史今,一个特别弱的人,去爱别人,而且爱一个不可爱之人,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这里面有两层深意,首先,在生活中谈到爱时,大家爱的都是可爱的人和事。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总爱用排比句说我们爱什么,比如爱祖国的山河,爱美丽的大自然,既便是面对动物,我们也会爱那个可爱的,乖巧的漂亮的小猫小狗,绝不会爱一个光光的,笨笨的,丑丑的,脾气不好,抢吃的,咬人的那个动物。直到今天,我们都觉得这些做法顺理成章。我们喜欢某个动物,是因为它招人喜欢;如果我们不帮一个人时,我们会说这人不值得帮。”
许三多被唤醒灵魂后到底有哪些好?比如说勇敢了,自信了,会考虑别人,这都是灵魂被唤醒之后的一些美好症状。但最打动我的是,许三多学会了犹豫。犹豫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不是一个好词,懦弱、不果断才会犹豫。许三多的犹豫,表现在他杀人时。这个让我完全没想到,从来没有一个中国的军事题材的作品,在这个问题上犹豫过。这一点让我震惊和感动。军人打仗杀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生活里有太多的理所当然的规则。但通行的规则并非是真理,或者并非能接近真理。其实规则也需要反省。《士兵突击》里有个无所不能的人物袁朗。他比高城智慧。但他居然在许三多的犹豫面前被打倒了。他说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许三多会对军人的荣誉感产生怀疑,所以只好放他的长假。袁朗解决不了这种犹豫。因为这种犹豫,不是按现有的习惯规矩能解释得了的,否则袁朗早就把他说通了。就士兵的规则来说,杀人是军人生涯的一部分。但他除了做军人之外,还是人。当他还原成一个人时,就必须对这个理所当然犹豫。很多规则其实是禁不住犹豫的。比如说许三多杀了那个毒贩,从表面解释,他是军人,必须维护现实生活的良好秩序,而对方,破坏秩序,所以必须消灭它。这是没错的,第一层规则成立。再往后推呢?是不是只能杀掉毒贩?她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规则的破坏者?是什么使得她变成这样?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作为人,只要这些事往后一推理,,规则就不那么铁板一块了。在杀人之前和之后的怀疑,使许三多真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他不仅守士兵规则,也开始学会作为一个人的思考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不往后想,只想第一步。第一步看上去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说某位母亲得了肝癌,需要换肝。儿女们很孝顺,凑钱寻找愿意捐肝给他母亲的人。当然有若干人愿意挣这10万块钱。经过检查,其中一人的肝配型合格,儿女们就把钱给了那人,然后他上了手术台。做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肝有问题,没法换。只好又缝上了。儿女们很伤心,既然没换成,就想把钱要回来,可那人已经没影了。儿女们很着急,母亲的病不能再等,最后是儿子献出了自己的肝。母亲接受采访时说,我怎么能要他的肝?他是我的亲生儿子呀。节目结尾打出字幕,那个携款潜逃的骗子,现正在警方人员的追捕中。表面看,这个节目是说母慈子孝的人伦赞歌,抨击社会上的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但我看了后真难受。母亲居然说,他是我的儿子,我怎么可以要他的肝。但捐肝的那人,是不是什么人的儿子?是不是一个活人?他的肝就可以毫不犹豫的用吗?我们在批判反面角色时,该不该思考正面人物的冷酷和狭隘,他们的冷酷和狭隘又是从何而来?我们做节目的人,不能站出来批评和教训当事人如何看问题,但我们总可以置疑吧?只要提了问题,就说明你的价值观里有内容,你没问,就只能认为你没有。捐肝的那人卷走人家的钱,他是犯法了。但在表面上成立的这个故事里,背后有没有不成立的问题呢?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太没法往下问了。而大家居然对这么没法往下推的东西,振振有辞,这让我特别吃惊。
很多人认为许三多的犹豫是没有意义的,士兵必须得杀人,这是他的责任。由于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只能给自己造成伤害,对待这个问题,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但我觉得,对很多规则犹豫的结果带来的可能是一个更美好的刺激。比方说,在我采访过的人里,就遇到过一男一女两个警察特别美好的犹豫。一个河南女法警,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政法大学毕业后分到法院,正好法院建立一支女法警队伍。这女孩也不知道法警到底是干嘛的,就报名了,被选上之后,她才知道是专干行刑的。她傻眼了,经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后,那就真得干。每执行一次死刑,她都极端难受一次。做法警的人很多,可能每人一开始都有过犹豫,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不别扭了。但这个女法警一直在犹豫,犹豫是因为她往后想了。犯了死罪的人应该被枪毙,那么就必须有人去行刑。但这些女杀人犯为什么会杀人?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景下杀的人?她发现这些女性犯重罪的人,大多是情感犯罪,大多不是罪大恶极的惯犯,大都有家庭暴力背景的,女孩对这些女人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极大同情,可她又必须得做份内的事。于是她就老想调走。但真得有调走机会时,她犹豫了,最终又留下。她说,这十字架总得有人背,但从此行刑时,她尽量做点好事。比如,她会对将被处决的人和颜悦色地安慰两句,让她们别害怕,有什么话可以对她说。就这么一两句话,或脸色不一样,对那些被处决的人来说,就真的不一样。因为她们的人生都很糟糕,很稀缺宽恕,稀缺理解和接纳。所以在最后极端的时刻,有另外一个女人表现出了对她们的接纳,我觉得她们会有部分灵魂得救的感觉,就是她们会死得稍微踏实点,也表现出对女警的信赖。可能换另外一个法警,像机器一样,抓过来就把你打死,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她们对这个世界带走的全部的信息和记忆,就都不一样了。
当然你可以这么解释。但我认为在肉身之外有灵魂存在。这不是封建迷信,不是见鬼见神,灵魂的得救很重要。即使在她快死时,善意的信息,和她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的记忆的那种被救,也是一种很美好很重要的事。所以我觉得这个女法警带来这样的信息,她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往小处说,让被处决的人临死前灵魂的一次净化;往大里说,她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
他是陕西的一个刑警。一次办案中,他抓获了一对制售假钞的夫妻。他们有个1岁的孩子。把两口子抓了,孩子怎么办?按警察的办案程序,让亲戚领走。所以这个警察就跟当事人问了一堆他们家亲戚的电话号码,给各种叔叔大爷打电话,但没人愿意来领这个孩子。警察只得开着警车,抱着孩子硬放到亲戚家,但人家死活不要。他本想用警察的威慑力,把孩子扔下就走,但他犹豫了。他知道如果就这么扔下了,这孩子的日子肯定好不了。这一犹豫导致了他另外一个行动,他把孩子领回家,让家人帮着先看几天。这中间他还是努力往外送,却一直没送出去。没办法,他想那就自己先看着吧。慢慢地,他发现这个孩子在他家变样了。原来又黄又瘦,现在又白又胖,性格开朗,跟家里人处的都特别好。相互间就产生了感情。后来孩子的母亲出狱了,理所当然地把孩子领走了。警察一家人也恢复了秩序。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对,这孩子怎么没有音信,不见影了。而孩子的妈妈,突然间浓妆艳抹、穿金戴银,这是哪来的钱呢?职业敏感,使那位刑警产生了怀疑,孩子可能被卖了。放心不下,他去找孩子,结果真找了回来。他又把孩子放在家里养着,直到孩子的爸爸出狱。后来这位刑警还拿了点钱,帮着孩子的爸爸找了一处房子,让他和孩子有安身之地,又帮他支了个小摊,做小买卖。这个过程是犹豫造成的。也许大家觉得这个警察很多事,但这个犹豫导致的结果,让我们看到灵魂的被拯救。那孩子的爸爸,根本就是个犯罪者,从他脸上就能看出来,以往的生活是贫穷、无知、狡诈、乱七八糟,现在却踏踏实实做小买卖,挣钱养家了。他自己不断地说,我得好好做人,再也不能干坏事了。我以后攒了钱,等王叔岁数大了,我好孝敬他。再说那个孩子,如果那时他被扔出去会是什么下场?如果他在混乱的环境中长大,作为一个被世界抛弃和得不到任何爱的孩子,他对世界的敌视,对他人的敌视几乎是必然的。孩子的班主任说,这孩子最爱帮助人。一个孩子被塑造成另外一个人的过程,就是警察的犹豫产生了好的结果。幸好警察并没有以拯救者的心情出现,他只是个老实人,心眼好,心疼孩子,他对自己的孩子和老婆也好,就是这么一个人。
所以我觉得不是所有的规则都不值得或不能犹豫。相反,在这种事情上的犹豫,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其实就历史而言,与其说是向前发展,不如说是人类的道德规则在不断的寻求上升。这个上升的过程是靠很多时刻的犹豫完成的。因此,许三多对杀人的犹豫非常重要。而与许三多的犹豫相反,就是戏里前半部努力颂扬的钢七连的准则,最后一句叫“踏敌尸骨凯歌还”。好像有不少人喜欢这句话,把它看成我们的终极价值,这有点奇怪。谁是敌人?战争是双方的事。站在你的立场上他是敌,站在他的立场上你是敌,谁的准则是绝对准则?什么是衡量绝对准则的标准?古今中外的战役,打的时候,哪个不是理直气壮?都觉得自己在踏敌尸骨唱凯旋。但当时间拉开距离再回过头来看,或者你在远处眺望时,是那么回事吗?不完全吧。很多都是虚妄的仇恨,可以避免的惨剧。因此,好像我们不必那么理直气壮的去踏敌尸骨吧。就算打仗不得不杀人,那也是不得已,没什么令人兴奋的。我们又不是暴力狂,为什么对杀人那么喜欢。所以,我觉得那句话的传递,跟后边的犹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不知道创作者是怎么回事,他们到底是要踏敌尸骨,还是要犹豫。不知是碰上的矛盾,还是内心深处真正的矛盾。大家有没有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踏敌尸骨简单,犹豫却难。犹豫完了之后,就不知如何是好了,许三多只能去旅游。旅游的结果就是他怀了旧,碰到了钢七连的老伙伴,怀旧之后就获得了温暖和力量,重新抖擞精神,回来接着该干嘛就干嘛。但我们知道,一旦一个人对终极价值产生犹豫时,靠怀旧是不能解决的,这也是今天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人们感到不幸福时,灵魂饥渴时,人们就去怀旧。连我这个40刚出头岁数的人,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不断的聚会怀旧,把以前说过的话,一遍遍的重复。我不是不重感情,但大家坐在一起,一遍遍重复以前的那些话又能怎样呢?就高兴了,就得到安慰了?隔着时光,忽然之间粉饰了以往,说那个时候,咱们多么单纯,多么美啊!其实今天有的矛盾,那时候全有了。我们今天的匮乏和痛苦,也植根于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们成长为今天的中途的一站,所以,别用温情去粉饰昨天,别企图用怀旧拯救灵魂,根本不可能。
我理解创作者,再往下想,他也没办法了,只好这样了。人也不能就因为这个就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好多的问题,也只有这么活着。平时做节目时,每当遇到问题,我们都说,咱们讨论一下,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给一个精神解决。我们有个编导说过,其实问题是不能解决的,能解决的都不叫问题。问题是永生的困惑,必须得带着这个疑虑,探索终生。如果说许三多前边不够勇敢,不算坚定,可能还不算问题,后面那个犹豫就是问题,根本没人能解决。导演和编剧也不能解决,所以就怀旧了。
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美国众多的民族中,有一个叫阿米绪的民族是绝对的和平主义者,绝对不杀戮。可是战争爆发,按国家的法律,他们必须上战场。而且很多时候,用人类的规则来说,那是正义的战争,可以理直气壮的打杀。但在那个民族的意识中,杀戮就是不义的,不管杀谁。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没法解决的问题。按照法律,逃避服兵役就必须坐牢。他们的解决方式是主动坐牢,在精神价值上成全了他们自己的和平主义的规则。当然,他们也没有因为有精神价值,就不守世俗规则。因为人和人的精神价值不一样,没有世俗规则这个世界是不能运转的。所以他们选择主动坐牢成全这个世界的世俗规则。这也算解决办法之一。
我有一次看到王宝强接受采访,谈到对杀人的犹豫时,他解释说,第一次嘛,还不习惯,相信经过这次锻炼,许三多就会更坚强,下一次杀人他就不犹豫了。看完这个采访之后,我就觉得王宝强不是许三多。很多观众看完《士兵突击》觉得王宝强是许三多,在这点上,显然他不是。恐怕许三多比王宝强幸运,因为出现过一个拯救灵魂的史今班长,可能王宝强的生活中还没有出现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犹豫,他认为这是一种习惯,手熟了,也就无所谓了。其实这倒符合现实规则,但在精神规则里,是挺可怕的一个说法。
灵魂、爱和犹豫就是我看了《士兵突击》后的觉得有趣的三个词。用爱赋予灵魂,之后的犹豫就是在向建立人类更高的精神准则的出发。这就是为什么看完了这个剧,我们觉得有意义。我反复地想,创作者是这么想的吗?可能不一定,但至少可以确定,他们不是没有头脑的,胡乱瞎拍一部电视剧。既然这些事,都表达了,就说明他们心里都有,只是大家的价值观不一样,有时也会看到矛盾之处,这也是这部戏的可贵之处,它为这部戏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而我们平常看到的作品,大多没有这种多义性。
《士兵突击》从任何一个角度撕开一个口子,都可以往深里走,甭管什么人都可以解读它。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军事题材,但后来发现它不一定非得当军事题材去看。它只是把一个情境浓缩了,可能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比较便于浓缩这些情境而已。但所有的问题是向着任何的领域,都可以开展讨论的。因此,那些公司白领、职员们,都会对这个有同感。它有军事题材之外的,更普遍的人性价值的存在。这是它好的地方。这就像我们平时做节目,好的作品是复杂的,就是多义的。层面越多越好。能够让你一层一层的不断地撕开它不断地去想。而《士兵突击》具备这种可能性,所以它成了一个瓶子,大家拿它装自己的酒。但那必须是有足够容量的好瓶子,才能装每个人不同的酒。一个叫郭小松的教授,他在一本书里面曾经提到军事题材的写作,他说:“军人也应有能超脱自身生活方式的眼光,以社会成员一份子的身份看待泥沙俱下的社会潮流的总体发展,保持正常心态,以那种既是军人,又是一个人,既有军旅战争等独特体验,又把整个世界的生活,温暖地放在心怀。” 开始我就说过不喜欢军事题材。我觉得这里面有欠缺,就是郭教授说的,你有没有超过自身生活方式的眼光,以及对整个世界生活的关注,和把它温暖的放在怀里的这样一种情怀。这是一个军事题材的作品,能不能具有更超脱它这个题材更广大意义的一个前提。《士兵突击》的一个好处在于,除了提供军旅生活之外,还提供了对人性普遍处境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更高价值的追求。因为它有了这个,所以这个作品才涵盖了所有的人,而不仅仅是军人。倒是一些有军队经验的人不爱看,说太假,部队不那样,哪有那么好的故事啊。我倒认为,部队里是不是这样不重要,创作者也不是要给部队照个像。我们不需要一个忠实描摹现实的文艺作品,如果生活等同于艺术还要艺术做什么?所以不要看生活的真实,我们要看的是精神处境的真实。创作者如果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抽出核心的精神处境,把它真实地表达给我们,那才叫更高级的真实。
许三多这人物可能不够真实,生活中没有那么纯粹的傻子,就像阿甘这么一个人。但许三多的精神处境异常真实,在困苦的环境里,在不够被尊重,在被漠视的环境里,麻木地活着,渴望着,当他被赋于了灵魂后,才成了完整的人。像这样的一个精神过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它真实。所以我们要的是这个真实,而不是全真。《士兵突击》火播后,电视台做了无数的节目讨论这个电视剧。大家每次争论的焦点,都是围绕着,生活中哪些人是许三多?哪些人是成才?哪种人更容易成功?哪种人更被推崇,然后就吵起来了。所有人都不承认愿意做成才,都愿意当好人,都知道成才这人不好,其实所有的人,都是成才,同时也都是许三多。史铁生老师说:“如果说许三多代表的是仁爱价值坚守,那么成才代表的是社会价值成功。既然我们都承认,成才更容易成功,就说明了许三多的稀缺和可贵。”其实人人当的都是成才,因为我们都追逐社会价值的成功,可人人又都喜欢和心向许三多,就是说在我们追逐社会价值成功的时候,还是向往仁爱价值的坚守。这就是两层了,就是现世和灵魂层面的不同要求,一边追逐着现实的拥有,一边渴望着灵魂的丰富。即使是一边在现实中造着孽,还是向往好的境界,这倒是人类的一个既矛盾又有趣的处境,一方面现实就这样,一方面,永远在精神上渴望高于现实的东西。所以人类既不可救药,又可以拯救,这就是我们的根本处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