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 洛夫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14:48
窗下 洛夫的赏析

窗下 洛夫的赏析
窗下 洛夫的赏析

窗下 洛夫的赏析
这是一首初读不似情诗的情诗.诗境如烟雨般迷离,诗意也很朦胧.诗虽短短七句,却令人回味无穷.雨后,暮色降临,窗外能望到远处的青山,“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探测,用的是眼睛,更是心灵.仅仅是远山是没有如此魅力的,能让“我”久久不动凝视窗外的是远山深处住着的令“我”魂牵梦绕之人.诗人不由童心大发,“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这是虚境更是实境:“我”终于无法克制心中强烈的思念之情,越窗而出,望着“小路尽头的一个背影”——“心上人”踏上窗外那“长长的下路”,冒雨进山去追寻了.   此诗还可做另一那人已“从雨中而去”,只在“长长的小路”尽头留下了“一个背影”.但“我”仍伫立窗下,直到暮色降临,雨珠不飞.每一个窗内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但曾发生在这个窗下的故事,我们终究无从知晓,这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显然,无论作何解,都丝毫无损于此诗的魅力,相反,正是这种多义性和不定性丰富了它的内涵,从而给读者以更广阔的想象天地.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刚刚下过一场清冷的小雨。寂寞的小雨在窗上留下了点点泪滴,无奈又愁怅。隔窗而望,那暮色中的远山遥不可及,深不可测。就像你的心不可琢磨。是你吗,站在那远山的最深处,隔着暮色隐隐约约,隔着小雨似梦似幻。想靠近你,找不到那条相思的小路。
知道相思的滋味呦,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前来,涨满了心,无处倾诉,无处逃脱。我只能,只能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用手指在窗上画一条细细长...

全部展开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刚刚下过一场清冷的小雨。寂寞的小雨在窗上留下了点点泪滴,无奈又愁怅。隔窗而望,那暮色中的远山遥不可及,深不可测。就像你的心不可琢磨。是你吗,站在那远山的最深处,隔着暮色隐隐约约,隔着小雨似梦似幻。想靠近你,找不到那条相思的小路。
知道相思的滋味呦,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前来,涨满了心,无处倾诉,无处逃脱。我只能,只能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用手指在窗上画一条细细长长、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这条小路出发、寻觅,你在哪儿,你听见我的呼唤了吗?我仿佛看见小路的尽头,有个身影,在凄迷的雨中若隐若现……

收起

不论是读诗还是写诗,我们首先都得感受诗歌之美,而感受诗歌之美最关键的就是要有美学的修养,培养美的概念,培养一种审美的心态。下面,我想跟各位提出两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来谈一谈。
  主讲人:洛夫(著名诗人,曾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等。)
  洛夫谈诗歌中的传统美学
  A.何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在读中国唐诗的时候就看到柳宗元有一句话,这句话是...

全部展开

不论是读诗还是写诗,我们首先都得感受诗歌之美,而感受诗歌之美最关键的就是要有美学的修养,培养美的概念,培养一种审美的心态。下面,我想跟各位提出两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来谈一谈。
  主讲人:洛夫(著名诗人,曾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等。)
  洛夫谈诗歌中的传统美学
  A.何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在读中国唐诗的时候就看到柳宗元有一句话,这句话是在他的一篇文章——《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提出来的,他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右军”就是王羲之,“兰亭”就是《兰亭序》。柳宗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兰亭序》里面的景物之美不会自己本身彰显出来,如果不是碰到王羲之的话,那么这些清流、修竹只不过是一些荒芜之物,终将在空山中湮没掉。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它本身无所谓美不美,如果要成为美的话就必须通过人的一个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点亮它,使它从实在的东西变成一种意象,变成一个感性的世界——一种掺加了诗人的个性、思想和情感的一个世界,这个意象世界也可以说就是诗的境界。
  B.解读诗歌《因为风的缘故》的“意象之美”
  为了把这个理论解释得更清楚一点,下面我要采用我自己的诗来举例说明。请看《因为风的缘故》。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首情诗,是我在1981年写给我的妻子的。这首诗有两种解读,第一个主要是把它当做一首情诗来读,它表现男女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欲说还休的情愫。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节,“顺便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至于信的内容是什么?我没有明说,只说“我的心意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究竟是什么心意?也许只有你知道,可是给风这么一吹,那份心意就变得更加暧昧了。所以我认为情诗就应该写得很含蓄,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意在言外,正如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二种解读就稍微有点不同了。我们必须把这份情感扩大来看,当做一首感悟生命、体验人生的诗来读,不仅仅限于两个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事。读了这首诗以后,可能会使你有点情绪低落,使你沉思,发人深省。比如第二节好像在讨论生命哲学,说的是岁月无情,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要好好珍惜。“雏菊”象征着人生的秋天,你要在衰老之前赶快该发笑就发笑,该发脾气就发脾气。我们的岁月、生命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还没有数清楚便漏得差不多了。在生命消逝之前,赶快细细回味一下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的青春,那就是“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这两句诗的含义。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美好的现在,生命之火,爱情之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各位不要小看这个“风”字,它的概括性很大。“风”可以解释为一种偶然的一种机缘,也可以象征着一种力量,风是天地间真气的流动,使得自然界生机蓬勃,有时候风是翅膀,载着我们的梦想飞翔,有时候风是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奋勇前进;但“风”也是变幻莫测,像我们的人生一样难以掌控。因为风的缘故,春天醒了,因为风的缘故,万物为爱而滋长,因为风的缘故,天地有情而长久。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诗歌最基本的观念:诗歌是一个意象世界的呈现,一首诗,它不在于解说、描写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世事经由诗人的想象去创造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就是一个意象世界。《因为风的缘故》这首诗最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由形象的语言构成的意象,像“芦苇弯腰喝水”和“请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芦苇与冒烟的烟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景物,本身并没有美的素质,但是通过一个诗人的想象,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可以使得草本植物芦苇有了生命,有了个性,它可以“弯下腰来喝水”;经过诗人的发现、唤醒和点亮,使得烟囱这种死的东西活了起来,它冒出的烟随风袅袅飘去,就像在天空写一封长长的信一样,于是这两个形象就有了生命,有了美感。总而言之,芦苇也好,烟囱也好,它本身无所谓美不美,而它们的美是我在把它们变成意象之后才得以彰显出来的,这就是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思。
  洛夫谈传统美学中的“无理而妙”
  A.中国现代诗的“非理性”探索
  传统美学的另一观念,叫做“无理而妙”。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先锋诗人中流传着一句话:“诗歌止于语言。”这是一种语言实验论。法国的诗人马拉美曾说过一句话:“诗不是用思想写成的,而是用词语写成的。”这句话我只接受前半句,却并不完全认同后半句。我相信诗还是一种有意义的美,但是这种意义并不等同于思想,而是一种意蕴、境界以及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实质内涵,或许接近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总而言之,我认为诗歌不只有语言,更有语言背后那美妙深远的含义。
  诗歌与散文不同的地方就是散文的语言形式通常是一种载体,它里面表现的是一种思想、情感,这个载体与它的内涵是可以分开的,但是诗歌就不一样了,诗歌的语言与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打个比方来说,散文好像走路,诗歌好比跳舞,走路的目的达到了以后,走路这个动作就已经不重要了,而舞蹈刚好相反,它是美的动作所形成的美的旋律,舞者与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舞者停止了,这个舞就消失了,诗就是这样的情况。
  基于以上这些观点,数十年来我有一个构想,就是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基础,再参照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和表现方法,建构一个符合我们汉语特性的中国现代诗,这是我几十年一直不断地实验、论证、创造的一个新的诗歌形式——中国现代诗。首先我要做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去寻找参照系数,从古人的诗中去探索超现实的元素,结果我从古代诗人李白、李商隐、孟浩然,甚至于杜甫等人的作品中发现的一种跟西方超现实主义性质很相似的一个因子,那就是“非理性”。
  B.中国古诗中的超现实主义
  在古人的诗歌中,我还发现了一种了不起的、非常奥妙的、绕过了逻辑思维直接触及到生命与艺术本质的东西,后来有人就称之为“无理而妙”。“无理”就是非理性,这个东西是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超现实主义两者十分巧合的内在因素,但是如果仅仅是“无理”,我认为恐怕很难使艺术诗在艺术上获得一种有机性和完整性。中国诗歌高明之处就是在这个“妙”字,换句话说,诗歌决不止于“无理”,它最终必须达成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和效果。我们不能不承认李白的诗已经达到一种绝妙的境界,比如他的《下江陵》这首诗就妙不可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妙、很好,我们认为这首诗绝妙之处就在它的“无理”。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当年李白因为牵涉到一个政治案件被皇帝流放到夜郎这个地方,经过四川,走到白帝城时,突然接到赦免他的圣旨,他感到无以言喻的惊喜,于是乘船下江陵回家。这首诗表现了他当时马上要回家的那种喜悦、畅快的心情。往往人一激动、高兴起来,灵感也随之而来,这首诗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我们稍微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看看这“无理而妙”之处在哪?
  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早上辞别了白帝城,白帝城是在彩云缭绕的高高的山上,这是很现实的场景,不过用的手法是比较夸张一点。第二句就不得了了,“千里江陵一日还”,采用的是一种超现实的想象,表现的是一种“无理”的趣味。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又是用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的描写,到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是超现实的想象的,表现一种“无理”的趣味。
  我年轻时读这首诗觉得非常新奇有趣,李白描写三峡的水流之急,船行之快,就像飞快的电影镜头,使人读起来几乎有种晕船的感觉。明明知道诗里面的场景违背了事物的常理,“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现了对实践经验的悖离性,但是我就是喜欢这种非理性、不合逻辑却又能让人产生妙趣的意象,使得现实中的不可能成为诗中的可能。
  早年我也写过这种无理的、超现实的诗,比如“当青松奋力举起天空,你便可听到年轮旋转的声音”。一株松树可以把天空举起来,这已经够玄乎了,树的年轮还可以转动,而且还可以听到转动的声音,这就更不可思议了。其实这是一个暗喻,它暗示生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
  讲堂
  绍兴
  (本期新知讲堂由“风则江大讲堂”协办)
  ⑦
  (以上内容来自洛夫于2009年11月3日在绍兴文理学院铁城科教馆所作的主题演讲,仅代表专家个人意见,文有删节)

收起

qq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