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及如何沏茶的小短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9:51:55
茶的历史及如何沏茶的小短文

茶的历史及如何沏茶的小短文
茶的历史及如何沏茶的小短文

茶的历史及如何沏茶的小短文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沏茶要将每种茶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不只是自私地把它泡来喝,有了这样的心情,才有办法与茶为友,很客观地欣赏茶的美. 从小壶茶练起 小壶茶的沏茶方式,是茶道基础课程中常练习的沏茶法.小壶茶法要求层面比较多,地区间、个人间在做法风格上的变化也比较大.  置茶量控制 茶量与时间的关系 泡茶时茶叶放置量、浸泡时间与水温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三大要素,茶量放得多,浸泡时要短,茶量放得少,浸泡时间要长.这时如果水温高,浸泡时间宜短,水温低,浸泡时间要加长.
  茶叶放置量要考虑茶叶的外形与粗细的程度.一般常看的茶叶外形,就泡茶角度言之,可分为下列三类.
特密级:如剑片状的龙井、煎茶、剑状的龙井、煎茶、针状的工夫红茶、玉露、眉茶,球状的珠茶,碎角状熏花香片等.  次密级:如揉成球状的乌龙茶、肥大带绒毛的白毫银针、纤细膨松的绿茶等.  膨松级:如包种茶、白亮乌龙、叶形粗大的碧螺春、瓜片等.
假设第一泡欲浸泡一分钟得出适当浓度茶汤,那特密级只要放1/5壶量即可,次密级要放1/4壶,膨松级放六、七分满.第二道以后看茶叶舒展状况与品质特性决定增减的时间,以下数项是应考虑的因素: 揉捻成卷曲状的茶,第二道、第三道方完全舒展开来,所以浸泡时间往往需要缩短.  揉捻轻、发酵少的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很快,所以二、三道后浓度缓慢,必须增加更多的时间.  重雕萎凋、轻发酵的白茶类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可溶物释出缓慢,浸泡时间应延长.  细碎茶叶可溶物释物出很快,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各道的时间应增加得更多.  重焙火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较同类型茶之轻焙火者为快,故前面数道时间宜短,往后愈多道增加愈多的时间.  普洱茶、沱茶等之紧压茶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时间.细碎多者参考第四条,紧结程度低者参考第一条,紧结程度高者;慢慢泡,慢慢舒展,时间宜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之.  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1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斟量缩短.若属二、三道的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例如紧揉成球状的高级乌龙茶若第一泡浸泡一分钟即得所需浓度,放置10分钟后冲泡第二道,几乎无须等待,冲完水,盖上壶盖,就可以将茶汤倒出.前一道茶汤未完全倒干,留下来的茶汤也会影响下一道茶的浓度. 泡茶时,置茶量最好适当,宁愿少也不要太多.一般来说,第二泡过后,茶叶就会膨胀到九成以上.所以,控制置茶量,尽量不要泡到满出来,而需要将壶盖下压的状况.
以乌龙、铁观音、金萱来比较.金萱膨得最凶,铁观音次之.生熟来说,熟茶膨胀的倍数较小.如果泡包种,因包种茶成条索状,不管是用什么品种制成,茶叶膨松,要放多量.
一般而言放满壶,而且如果觉得泡出来浓度不够(包种茶冲泡时间因为发酵、烘焙度低,所以前四泡尽量不要超过40秒),置茶量就应增多.方法有二: 置茶时,用小茶棒将茶叶搅松,再置茶,这样茶叶就可以放多一点.
置茶时用手将茶叶稍微捏碎,置放的茶叶就会多一点,虽然比较方便,但是,茶叶捏碎的大小不一定,会影响冲泡出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