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 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效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5:30:14
江南逢李龟年 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效果

江南逢李龟年 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效果
江南逢李龟年 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效果

江南逢李龟年 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效果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

我还想问你呢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 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时间照应(前后两句,以前。现在。)
空间照应(前句是在洛阳 后句是在江南)
以上是个人观点
下面是我查的
此诗被喻为杜甫集中的压卷之作。《江南逢李龟年》其主要内容为抒发诗人通过几十年在不同时间、地点见到歌手李龟年,来生出今昔巨变的无穷感慨。在短短四句诗中,既有国家的兴亡之感,也有个人的沉沦之叹,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时代特征在内。我们只要简要回顾杜甫自15岁时初逢李龟年到...

全部展开

时间照应(前后两句,以前。现在。)
空间照应(前句是在洛阳 后句是在江南)
以上是个人观点
下面是我查的
此诗被喻为杜甫集中的压卷之作。《江南逢李龟年》其主要内容为抒发诗人通过几十年在不同时间、地点见到歌手李龟年,来生出今昔巨变的无穷感慨。在短短四句诗中,既有国家的兴亡之感,也有个人的沉沦之叹,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时代特征在内。我们只要简要回顾杜甫自15岁时初逢李龟年到此次59岁(杜甫于此年逝世)再逢李龟年这40余年国家和杜甫个人所遭逢的不幸,便可深知此诗所包含的巨大容量。可以想象,当垂垂老矣的杜甫见到了当初开元盛世就认识了的李龟年,心中该有何等复杂的感觉,他有多少话要向这位老友倾诉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龟年实在是盛唐气象、太平盛世的象征性人物了。见到他,仿佛使诗人的思绪立即回到了那美好的年代、欢娱的时刻,而如今这一切全都荡然无存,仿佛一下子使他跌入冰窟,恍恍然如同隔世一般,其间的感慨自然是千言万语难以说尽的。然而,诗人的手法又是十分高妙的,他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将以上所述的极为丰富的诗料浓缩其中。“寻常见”、“几度闻”是写他当年和李龟年的初识,然而却往来频频友谊笃深了。“又逢君”三字,时空跨度特大。空间,一是在洛阳,一是在潭州。时间相隔已有40多年了。此时此地逢君,滋味自然是大不相同。“落花时节”又暗喻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早已如这落花流水东去也。所以,杜甫此诗以含蓄蕴藉见长,他所要说的意思,在字面上是找不到了。元人范德机对此特别欣赏,评此诗为“藏咏”,即将本意深藏于字句之中。《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也称赞本诗曰:“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实在是很有见地的。全年让流年如水而逝,感叹家国,个人,景物都不堪变迁。将一切国势江河、昔盛今衰的命运都寓于落花时节之中,正可见出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江南逢李龟年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
2011-2-7 11:16 提问者:福利哭声 | 浏览次数:253次

2011-2-15 12:36 最佳答案 是对比,详细如下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5]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6]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