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反应达到平衡?这种说法怎么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54:59
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反应达到平衡?这种说法怎么理解

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反应达到平衡?这种说法怎么理解
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反应达到平衡?这种说法怎么理解

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反应达到平衡?这种说法怎么理解
原电池中有电流流过是因为反应中电子转移,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流,当反应停止或是反应平衡时(反应平衡时,向左通过电流表的电子刚好等于向右通过电流表的电子,所以抵消),没有电子转移或电子转移相等,没有电流了,所以示数为零

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反应达到平衡?这种说法怎么理解 控制适合条件,将反应2Fe3+ + 6I- = 2Fe2+ + 3I2设计成原电池,电流针读数为0后,再向其中加入FeCl2为什么又有电流生成 为什么D选项这样解释?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右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D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乙中石墨电极为负极解析:当 银镜反应的条件一般控制在弱碱性.如果反应条件为酸性,实验结果将如何? 在pH值等于2时,将含有MnO4-、Fe2+、Fe3+、I-四种离子混合在一起充分反应后...在pH值等于2时,将含有MnO4-、Fe2+、Fe3+、I-四种离子混合在一起充分反应后,(1)若I-剩余,则溶液中还存在离子有( ),一定不 Fe3+和I-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如下:2I-+2Fe3+ = 2Fe2++I2(水溶液).正向反应速率和I-、Fe3+的浓度关系为υ=k[I-]m[Fe3+]n(k为常数)通过所给数据计算得知:在υ=k[I-]m[Fe3+]n中,m、n的值为______.[选填A、B、C、 Fe3+为什么不与cl-反应而与i-反应 2Fe3++2I-=2Fe2++I2反应中碘单质加沉淀符号吗 2Fe3+ + 2I- =2Fe2+ + I2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化学反应?此言是否正确? 由对硝基苯胺制备2,6-二氯-4-硝基苯胺合成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将下列氧化还原反应Cl2+2Fe2+ ==2Cl-+2Fe3+设计成一个原电池其电池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A.(Pt)Fe2+Fe3+‖Cl-|Cl2(Pt)B.Cl2|Cl-‖Fe2+·Fe3+C.Fe2+|Fe3+‖Cl-Cl2D.Cl2Fe2+‖Fe3+Cl- 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是 将铜屑加入fe3+溶液中:2FE3+ + CU=2FE2+ +CU2+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FE3O4 + 8H+=3FE3+ + 4H2O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FE2+ + 4H+ + NO3-= FE3+ + 2H2O +NO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2FE 15.根据反应设计原电池,原电池的符号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会写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将下列反应设计成原电池,以电池符号表示,并写出正、负极反应(设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2I-+2Fe3+=I2+2Fe2 强酸性环境下,将Fe3+,Fe2+,I-,MnO4-混合反应后,若有MnO4-有剩余,则溶液中可能还有______离子,不可能有_______离子. 将Fe,Cu,Fe2+,Fe3+和Cu2+盛于同一容器中充分反应,如Fe有剩余,则容器中还有方程1:2Fe3++Cu=2Fe2++Cu2+方程2:Cu2++Fe=Cu+Fe2+方程3:2Fe3++Fe=3Fe2+因为还原性Cu>Fe,方程1比方程2先反应,因为氧化性Fe3+>Cu2+,所以 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已知氧化性:Cl2>Br2>Fe3+>I2;还原性:I->Fe2+>Br->Cl-.已知氧化性:Cl2>Br2>Fe3+>I2;还原性:I->Fe2+>Br->Cl-.下列反应能正向自发进行的是 [ ] A. Br2+2Fe2+==2Fe3++2Br-B. 2Fe3++2I-==2Fe2++ 向FeI2和FeBr2物质的量之比为2: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下列离子反应可能发生的是A.10Fe2+ + 8I-+4Br-+11Cl2 →10Fe3+ +4I2+2Br2+22Cl-B.2Fe2+ +2I-+2Cl2 →2Fe3+ +I2+4Cl-C.6Fe2+ +4I-+5Cl2 →6Fe3+ +2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