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桐城派”名词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5:14:02
求“桐城派”名词解释,

求“桐城派”名词解释,
求“桐城派”名词解释,

求“桐城派”名词解释,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派的某些特征,是桐城派前驱.
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种著作、数以亿字的资料---这些数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余年间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 苞(1668~1749).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 鼐,姚 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桐城...

全部展开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