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是怎样化水害为水利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54:17
都江堰水利是怎样化水害为水利的

都江堰水利是怎样化水害为水利的
都江堰水利是怎样化水害为水利的

都江堰水利是怎样化水害为水利的
公元前285年,秦来蜀国后,即设置蜀郡,管辖蜀国原来所统治的地方.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期,李冰出任蜀郡守.他博学多才,知天文,通地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到成都后,李冰很快发现:这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虽然水量丰富,却不利于灌溉农田.不仅如此,每当山洪暴发,大雨来临,岷江又成为成都水灾的罪魁祸首,频繁的水旱灾害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他总结历代治水(尤其是鳖灵治水)的经验,决定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修建一处大型工程,化水害为水利.
  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灌溉渠系两大部份组成.
  渠首建在今都江堰玉垒山脚下的岷江上,包括分水堤(金刚堤)、进水口(宝瓶口)和泄洪排沙堰(飞沙堰)三大工程.
  分水堤修在岷江之中,它把长江的重要支流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两股水流.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用水.立于激流之中的分水堤异常坚固,故被民间称为“金刚堤”.因其前部形同鱼嘴,又被民间称为“分水鱼嘴”.
  进水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而形成的一个小缺口,被民间称为“宝瓶口”,内江水即从这里流入灌溉渠道中.
  泄洪排沙堰在分水堤和进水口之间,是一道低矮的滚水堤,被民间称为“飞沙堰”.如果内江水量过大,进水口无法接受,一部分水就会翻过滚江堤流入外江,与此同时,泥沙也随水流排入外江.这样,就可以确保灌溉系统的安全.
  灌溉渠系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形网状结构,遍布成都平原.从进水口(宝瓶口)流入的岷江水就通过大小渠道,流进农田之中,浸润成都平原的禾苗.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具有选址合理、自流灌溉、无坝引水和就地取材等特点.
  都江堰渠首建在岷江从山地进入平的的地势转折处,选址的成功为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提供了条件.
  都江堰从引水到清水流入农田,基本不靠人力,利地势落差和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实现了全程自流灌溉,把灌溉成本降到最低点.
  为满足灌溉用水的需要,都江堰引用了大量的岷江水,但并未建筑堤坝将岷江截断,工程建设没有改变岷江的水文地质状况和生态环境.因此,都江堰是世界上罕见的生态型元坝引水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材料.可是聪明的古代成都人却用当地盛产的廉价木料、竹子,甚至一钱不值的鹅卵石做材料,建成了这一宏伟工程.
  “笼石治堰”是都江堰修建者根据当地条件,总结民间的治水经验而创造的一种修筑堤坝的特殊方法.这就是用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将竹笼放在适当的位置,往笼中装入鹅卵石,再将一个个盛石竹笼垒起来,便形成了可建可拆的堤坝.这种办法一直使用到20世纪后期,才被钢筋水泥堤坝所替代.
  作为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灌溉、防洪、运输等多方面的功效.
  灌溉是都江堰最重要的功效.这座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上万顷农田得到灌溉.它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既少旱灾又少水灾,成为中国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产区,获得“开府之国”的美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内江、进水口(宝瓶口)和泄洪排沙堰(飞沙堰)有效地控制着岷江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使岷江洪水危害成都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同时,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渠道,在暴雨来临时,又成了排水通道.从此,成都平原水灾被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