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木的典故植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6:29:34
桑木的典故植物

桑木的典故植物
桑木的典故
植物

桑木的典故植物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