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2:20:50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泰伯》中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上为这句话打得好不火热.
大哉问!
  好问题!
  不仅现代很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据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纵使象南怀谨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解的人也当成是儒学里已不合时宜的糟粕.而事实上呢?这句话被人误解,其实是后人断错了句读.所以,争论了若干年的“使由使知”题,其关键原来不在“可” 与“不可”上,不在后人所理解的能不能或该不该上;而在治民者以身教还是以言教,在於:“古之用民者,求之於己为恒.…故长民者章志以昭百姓,则民致行己以悦上.”
  郭店楚简中有几处是直接涉及“使由使知”之说的,有几处则间接与之相关.其直接者如:“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尊德义》)
  “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是以民可敬道也,而不可□也;可御也,而不可牵也.”(《成之闻之》)
  很显然,这两段文字中所提出的问题,正就是《论语·泰伯》中的那个问题.此处的“民可使道(导)之”、“民可道(导)也”、“民可敬道(导)也”乃至“可御也”几句,正就是《论语》所谓的“民可使由之”;而“不可强也”、“不可□也”、“不可牵也”几句,应该便是所谓的“不可使知之”了.
  稍有不同的是,“道”和“御”,是从治人者的角度发言的;而“由之”,则从治於人者的角度.而且,更重要的是,“道之”意味着,有个客观的“道”存在着;仿於道而行,是为“道之”.所以《尊德义》中又说:“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民有“民之道”,正如水有“水之道”、马有“马之道”一样.圣人按照“民之道”来治民,就叫“道(导)之”.而所谓的“民之道”,楚简中曾一再出现过如下一条说法:“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行.上好此物也,下必有甚焉者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楚简《缁衣》)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命,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也,下必有甚焉者.夫唯是,故德可易而施可转也.”(《尊德义》)
  “亡乎其身而存乎其词,虽厚其命,民弗从之矣……上苟身服之,则民必有甚焉者……上苟倡之,则民鲜不从矣.”(《成之闻之》)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客观存在着的、民之事上之道.所谓“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汤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尊德义》)者,窍门全在这里,全在於治民者是否承认并善用这条民之道.盖无论禹朝也好桀朝也好,民总是同样的民,民之事上总是行其同样的道;国之治乱不在民,唯视在上者厚其所命还是慎其所行.要知道,老百姓是“不从其所以命,而从其所行”的,故而虽厚其命,存乎其词,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无济于事.这就叫“不可使知之”!不可使知之而使之知,就叫做“强”叫做“牵”,叫做“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
  如果了然於下之事上常“从其所行”,知道“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的道理,就必定会“身服善以先之”(《成之闻之》),“道之”“敬道之”,妥善运用“民可使由之”的真理.这叫做“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叫做“为政者教道之取先”(《尊德义》);教者何?“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所以,争论了若干年的“使由使知”题,其关键原来不在“可” 与“不可”上,不在后人所理解的能不能或该不该上;而在於,治民者以身教还是以言教,在於:“古之用民者,求之於己为恒”(《成之闻之》).和儒家的基本思想完全一致,而且距离原命题提出的时间不远,可以看作是得其真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