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孔子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通过《论语》的学习谈谈你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事项是以仁爱为核心范畴,仁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理论原则,是一种治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22:47:12
说说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孔子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通过《论语》的学习谈谈你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事项是以仁爱为核心范畴,仁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理论原则,是一种治国

说说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孔子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通过《论语》的学习谈谈你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事项是以仁爱为核心范畴,仁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理论原则,是一种治国
说说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孔子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
通过《论语》的学习谈谈你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事项是以仁爱为核心范畴,仁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理论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是自今日仍然还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说说你对孔子的认识已经他的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
1000字左右

说说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孔子仁爱思想在当下的意义通过《论语》的学习谈谈你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事项是以仁爱为核心范畴,仁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理论原则,是一种治国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
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文、行、忠、信.(原文见于《论语• 述而篇》)文,指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为诚实无欺.孔子对于古代文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为这三项学问对于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于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孔子曾经这样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
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二: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三:孔子的随性自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