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的影评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52:59
建党伟业的影评600字,

建党伟业的影评600字,
建党伟业的影评600字,

建党伟业的影评600字,
《建党伟业影评》简介:
  假使我们能暂时忘记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的现状,想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诸多“伟业&rdq
  《建党伟业影评》正文开始>> 假使我们能暂时忘记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的现状,想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诸多“伟业”,再和过去的政治电影和历史观点纵向比较,那么《建党伟业》不失为一部内容相对客观,情感十分充沛的电影.所谓献礼,是给受祝者唱赞歌的行为,自然是不能给受祝者添堵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献礼”,那叫捣乱.中国历来都有讲求人情世故的传统,因此既然是为我党生日献礼,因此在关于《建党伟业》的议论上,咱乖一点,“捣乱滋事”的行为就不搞了.
  除了看热闹的人之外,我想能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类献礼片的观众,绝不是从中发现了我们伟大光荣和一贯正确的党的新的“历史功绩”,那些事基本上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开始知道.个人以为,《建国》和《建党》两部电影“巨无霸”最积极的地方在于:在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之下,在事关执政党的历史问题上,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塑造昔日的政治死敌和被打倒的历史人物,基本摆脱了一刀切非此即彼的固定模式,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这样的电影的前提自然是政治正确.在中国,过去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正确”是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很多人曾受累于此,家破人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个问题上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在献礼片中也开始加入了娱乐元素,诸多的娱乐明星的加盟自不必说,不少细节中也注意制造喜剧效果.在事关执政党脸面的问题上,不再是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乏味无聊地说教.这可以看做是这两年主旋律电影的积极方面,《建国》和《建党》都在这么做.如果以平和的心态对看,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如果说《建国大业》给了蒋介石以更多的正面色彩,那么在《建党伟业》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教科书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国贼”袁世凯的形象的颠覆.当然袁世凯的历史问题是被定了性的,姑且抛开他卖没卖国和卖了多少国的问题不谈,单是搞复辟帝制就是开倒车,哪家历史都不会也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关键在于,袁世凯的政治问题和他作为一个人存在形态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他复辟帝制和做过损害民族利益的事情,就否定他个人的性格魅力.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气神的,否则电影就生动不起来,而《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就是一个有精气神的反派.在表现袁世凯迫于压力,接受日本二十一条时,重点表现了他的愤怒和无奈,更值得肯定是这一情感表达不是从民族和国家这种抽象层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诸如“伊藤博文活着也不敢这样威胁老子”的台词来表现,是很符合这种称霸一时的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相比较而言,片中以青年毛泽东为重点的中国共产党众多的创始人虽然也力求人性化,但是囿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实在无法再做更多的突破.显然这一点依然受“政治正确”和“政治必须正确”的束缚,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更变的事情.
  同样的亮点也出现在出场不多的,和“打烂旧世界”的伟大时代潮流分道扬镳的辜鸿铭、胡适等人身上.这两个人物,过去我们都曾经批判过,但是回顾历史,特别是在我们大谈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时,再重新审视此二人的某些观点,不免心生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喟.辜、胡二人彼时的政治观点和文化观点既有抵触也有重合.在对于新文化运动上,辜鸿铭做了“保守派”,胡适做了“激进派”,而在学生运动问题上,胡辜二人又成了一派.当我们今天习惯了李大钊、胡适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便利成果时,很难理解辜鸿铭的守旧.然而,当天安门广场上再度竖起孔子像时,或许我们就能多少认同胡、辜二人的某些“不合时宜”了,说到底他们是单纯地从文化上进行取舍的,而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考虑的是政治问题.当所有的一切都被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很难说清说哪一方更对一些.所幸的是,在《建党伟业》中,在关于这些过去属于非黑即白的问题上,影片给这些人物足够的空间,点到为止,不做批判.这既留给我们思考,也为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性.
  “点到为止”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但影片在技术上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由于《建党伟业》的时代背景过于庞杂,人物又繁多,因此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中,众多的事件和人物基本上都以片段式的方式匆匆而过,使得本片更像一部声情并茂的纪录片.但是,这不妨碍对历史政治感兴趣的观众从中品味出一些别样趣味.如果,单纯地从这个角度去看,《建党伟业》值得一观.
  很多时候经是好经,但是歪嘴的和尚把它念歪了,聪明人都懂这话是说给谁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