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几首古诗的意思无题(李商隐) 约客 春城洛城闻笛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如梦令 夜雨寄北 舟过安仁 牧童 清平月村居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就是主要意思,不要分析,而且十首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6:26:29
帮我找几首古诗的意思无题(李商隐) 约客 春城洛城闻笛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如梦令 夜雨寄北 舟过安仁 牧童 清平月村居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就是主要意思,不要分析,而且十首诗

帮我找几首古诗的意思无题(李商隐) 约客 春城洛城闻笛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如梦令 夜雨寄北 舟过安仁 牧童 清平月村居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就是主要意思,不要分析,而且十首诗
帮我找几首古诗的意思
无题(李商隐) 约客 春城洛城闻笛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如梦令 夜雨寄北 舟过安仁 牧童 清平月村居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
就是主要意思,不要分析,而且十首诗

帮我找几首古诗的意思无题(李商隐) 约客 春城洛城闻笛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如梦令 夜雨寄北 舟过安仁 牧童 清平月村居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就是主要意思,不要分析,而且十首诗
找全了吧,看看.
  无 题
  作者:李商隐
  原 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 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作者小传】
  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诗文大意】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诗文欣赏】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创新研读】
  《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且看——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部注释
  1.洛城: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3.玉笛:精美的笛.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诗句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
  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
  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原文: 标题:如梦令 作者或出处: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或注释: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
  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
  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
  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
  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衰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回答者:棋之韵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26 16:57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清平月春居
  在夏日里,幽深的竹林透着勃勃地生机,茂密的青草似地毯铺大地.远处的属山峦隐约可见,一条清亮的小溪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江南山村,村过的小溪旁,有个又低有小的茅屋,这个茅屋的屋顶是用稻草搭成的,稻草疏密有致.屋里坐着两个刚刚饮摆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说笑着.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啊,我们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孝顺,老三乖巧、懂事!说罢,望了望在屋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一早就去小溪的东边了,大儿子也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他每天都去耕种养家人,二儿子闲着没事,也想为家做一些贡献,就编起了鸡笼.三儿子最小,他横卧在溪边一会逗逗水里的小鱼,一会又剥食着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和睦、美满的农家啊!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附:其五:青草湖[③]中月正圆,巴陵渔父[④]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西塞山与青草湖(樊漾湖)
  青草湖就是西塞山旁的樊漾湖,俗称泛霅湖,方志称凡常湖,当地村民称青草湖,其位置在湖州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张志和经常游钓的地方和其《渔父词》“霅溪湾里钓鱼翁”中的霅溪湾就在青草湖.
  明万历《湖州府志》:“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乌程县志》卷三载:“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受西塞山之水而入龙溪(即西苕溪).”在《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一目了然地可以看到,离湖州城西约二十里处都有一湖泊标志,该湖泊就是青草湖(俗称泛霅湖即凡常湖),在《吴兴全图》上更是明确标上凡常湖字样.
  我们在考察中,76岁的村民方水祥(他祖上几辈都是书香门第出生即读书人)老人告诉我们:“这泛霅湖最早叫青草湖,为纪念樊哙抗洪事迹而改为樊漾湖.府志县志说的‘凡常湖’是‘泛霅湖’之误.”所以,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就是泛霅湖,亦就是现在的樊漾湖.
  这位黄石的朋友说此词中的青草湖是岳阳的青草湖亦不无道理,但岳阳青草湖有张志和活动的记载或者史料证据吗?据我所知岳阳的青草湖至今没有与张志和扯上关联,所以说张志和此词中的青草湖在岳阳的说法,纯属是那位黄石朋友的主观臆断,是毫无根据之词,亦就不足为提了.而湖州西塞山旁的青草湖,我们有足够的史料事实可以实证明张志和在湖州青草湖一带隐逸游钓,张志和那首“霅溪湾里钓鱼翁”词更是不可辩驳的佐证.所以,那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非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莫属.
  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和钓台五地名在上面已作考略,而黄石那位朋友在文中的“三江”和“五湖”二地名,他没有解释,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解释的(三江五湖请参阅《张志和活动地名三江五湖考》).综上所述,这里的三江、五湖都是指湖州北濒的太湖周边的水溪川江,与湖州相距甚近,从太湖水路走都只有一二个时辰的路程.所以张志和在西塞山一带渔隐,或去三江、五湖垂钓或去那里赴“蟹宴”或共餐“菰饭莼羹(参见《菰饭莼羹小述》)”,亦是很惬意之事.所以这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钓台亦罢,三江、五湖亦罢,它们都是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的地名,而不是这位黄石朋友所说“除霅溪外,其余5个都在长江沿岸,上自洞庭湖畔,下至上海的吴松江口”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