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学森的评价3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8:04:59
对钱学森的评价300字左右

对钱学森的评价300字左右
对钱学森的评价
300字左右

对钱学森的评价300字左右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氢弹和运载导弹;第二个贡献是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等.第三个主要贡献是培养一大批航天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国航天军事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钱老还给我们留下催人奋进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不断鼓舞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军事科技发展的先驱、开创者.60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实力基础,也同时奠定了钱学森在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中的开创者地位.
  钱学森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身上有三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第一,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50年代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他深爱的祖国,决心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二,积极的创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在没有充分的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第三,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20世纪50-60年代,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在中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坚持研制、试验尖端科技武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的国魂 地位无可替代
  戴旭(空军政治学院 上校):作为一名军人对钱老的逝世深表哀痛,他的逝世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目前的各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以及其他导弹武器基本上都是从钱老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开始做起来的.两弹一星是钱老主要的贡献,不仅仅如此,中国目前航天科技的科研机构、航天科技人才很多都是钱老组建和培养的.
  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有一枚名叫东风-1的近程地地导弹,这是中国地地导弹的开山之作,也是钱老的开山作.钱老参与过多型火箭和战略导弹武器的研制,由于火箭和导弹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中国现在的火箭产业和导弹系列都是从钱老那个时代奠定的基础.尤其是这些导弹武器已经成为中国镇国利剑,其在中国国防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空军武器方面,钱老没有具体参与过.
  钱老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默默地奉献了自己全部才华.没有他就没有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今天,他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科技界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钱老是中国的国魂.
  “钱老淡薄名利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原航天部710所副所长于景元1990年代曾与钱老合作办讨论班.他谈及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情,当时有位新华社的女记者找到他,提出希望为钱老写传记.当于景元向钱老征求意见时,钱老突然站起来,表情非常严肃:“于景元,你就把讨论班做好,人这辈子做了什么自有定论.我还活着,不要写.”于景元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弄得很尴尬.
  于景元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名记者写了钱老的相关报道.他刚递给钱老,钱老就顺手扔在了桌子上,“我还活着,写它干吗?”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有一次筹建学会,想请钱老题词.到了钱家,夫人蒋英出来迎接,钱老一直没出来.因为蒋英和梁思礼有世交,两人聊了聊家事,梁思礼就走了.一两天后,钱老捎信向他道歉.
  “他从来不题词,怕拒绝我,让我尴尬.所以不出来.”梁思礼说:“他做人就是这样到位.”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从父母的特殊家教,中学开明教育下的成长,优良的大学教育,出国学习与世界顶尖高手过招,战争时期的杰出科学成就,回国探亲,再回美国就职,陷入政治漩涡几乎丧命,周恩来总理的援救,离开美国返回祖国,从无到有建立中国的导弹工业与航天工业,九十五岁高龄至今仍然精神清醒和意志坚定....,多么传奇的一生!
  钱学森随便一段生涯故事都可以拍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曲折的程度、牵涉的科技面、引发的新工业与军事革命、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每一样都远远超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的主角约翰.纳许(John Nash).如果做一个比较,钱学森在美国的研究工作直接导致美国航空与太空工业的世界领先,钱学森为中国建立的导弹工业与航天工业体系,他定下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他培养出来的科技徒子徒孙,在国际列强的斗争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不断地改变列强在全球势力范围的地图;约翰.纳许的美丽心灵所创造的「平衡点」(Equilibrium Point)不过是学术象牙塔里的小涟漪,只有凤毛麟角不到1%的经济学家能够欣赏这个纯学术的成就,出了这个象牙塔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
  为了不使文章的篇幅过长,我将分三次来介绍钱学森的传奇生涯.
  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曾经留学日本,学习历史、地理和教育,民国时期在教育部任职.钱学森三岁随父母进京,钱均夫不让儿子读私塾,而是让他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钱学森到了北京后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和师大附中.
  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智慧启发非常重要的阶段.北京师大附中的高中文理分科,钱学森读的是理科.他后来认为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之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师大附中的校长林砺儒(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的教育部副部长)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很有成效.学生专心学习,也尽情玩耍,不做临考磨枪的事,也不追求满分,能考八十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了,但是这八十分是真正学到的、扎扎实实的知识.化学老师让学生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各种实验;国文老师除了讲授语文之外,还经常讨论时事,传达对人民、社会、国家的关心;几何老师傅种孙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讲师,讲解透彻,钱学森后来回忆在中学听傅老师的几何课,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生物老师俞谟(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俞君适,是江西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常常带他们到野外采集生物样品,制作生物标本,培养了钱学森较为广泛的科学兴趣.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他后来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
  钱学森小时候立志效法早期留美学人詹天佑,准备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做出贡献.一九二九年中学毕业,由于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启发,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立志要实践孙中山先生所勾画出的宏伟的铁路蓝图.但是他的大学时代历经了「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战争」,钱学森看到日本对中国的种种侵略和残暴行为,使他转变志趣到军事科学.尤其是亲眼目睹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争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本单靠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到图书馆里钻研航空工程的书籍,钱学森的志趣开始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为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研究生(也就是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攻读飞机设计.一九三五年8月,钱学森赴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钱学森这才发现,他的母校上海交大完全是按照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的,连教学和实验大纲都一样.所以钱学森对这里的学习环境一点也不感到生疏,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一年后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由于外国学生在美国航空工厂实习不受欢迎,迫使钱学森的研究方向从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钱学森的父亲有位挚友叫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欧洲考察后认为德国空军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扎实的基础研究,因此他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转往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攻读博士.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记得杨振宁的老师,氢弹之父,泰勒博士也是匈牙利籍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现代流体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L. Prandtl, 1875-1953,德国)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的问题.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一九三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答应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移居美国,把哥丁根的自由学风和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带到美国,成为应用力学最受尊敬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