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读后感1000字.诉求...摆脱了,最好是针对某一个固定人物的读后感.,拜托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2:04:12
香菱学诗读后感1000字.诉求...摆脱了,最好是针对某一个固定人物的读后感.,拜托了!

香菱学诗读后感1000字.诉求...摆脱了,最好是针对某一个固定人物的读后感.,拜托了!
香菱学诗读后感1000字.诉求...摆脱了,最好是针对某一个固定人物的读后感.,拜托了!

香菱学诗读后感1000字.诉求...摆脱了,最好是针对某一个固定人物的读后感.,拜托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命运不幸:自小被人拐买,十二三岁便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作践和折磨.但她聪颖灵秀,痴迷诗艺:当薛蟠外出经商,应宝钗之邀,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众多才情横溢的少女们时,她的内心便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因此,她进园的当晚就来到潇湘馆找黛玉,希望向她学诗.黛玉也热情指导,不仅列举名家名作让香菱仔细揣摩,而且以平等爱护的态度仔细听取香菱读诗的感想和见解,还饶有兴趣地以“老师”的责任出发,命制了一道按“十四寒韵”写作的咏月诗题让香菱回去试写.当香菱交上“作业”时,黛玉虽认为“措词不雅”,却未刻意指责,而是热情鼓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如此徒师,一个孜孜以求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乐教,终于使香菱诗艺渐长初有成,梦里吟出佳句来.
深入透视黛玉与香菱的“教”与“学”,使我们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互动、互促、互融、互进的语文学习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获得了二点启示:
Ⅰ 阅读启示
一要多读,读一流佳作.黛玉让香菱诵读诗佛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诗圣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次再读诗仙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并教诲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一读,“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了.由此可见,黛玉既重视多读,还重视诵读,尤其强调不能读三流作品.当香菱初见黛玉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谆谆告诫:“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便指出了一个非常可贵的阅读之道,要读一流作品,在此基础上也可读一些二流作品以拓展视野,但万万不能因便于理解在初学伊始便钟情于三四流的通俗作品,如此一旦入了“这个格局”,正如黛玉所言,要想学些高雅一流作品,就“学不出来”了.
二要悉心揣摩,仔细玩味.当香菱将黛玉给的《王摩诘全集》中所红圈的一百首读完,“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时,黛玉有二次笑问:一问“共记得多少首?”二问“可领略些滋味没有?”当听到香菱的肯定回答后,黛玉又启发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这“二问一说”,反映出读诗的一个基本要领,就是要熟读成诵、要领略滋味、要“讲究讨论”.“读诗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提高语言悟性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诗艺、学习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而诵读不是不用心思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悉心揣摩,像香菱揣摩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先合上书想像诗中情景,再另找别的字来替换看可否有更佳的炼字,还要像香菱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样,联想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现实情景想像补充,达到创造性阅读.至于相互研讨、互通有无,也是提升读诗品位和写诗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像宝玉、探春和黛玉都在潇湘馆听香菱讲诗,与香菱谈诗的情节,尤其是黛玉讲述的关于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上孤烟”是套用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说,并讨论“上”字从“依依”两字化用而来,真是一种极有品位的诗歌鉴赏和艺术研究性质的交流,使参与鉴赏者的相互交流,弥补了文学欣赏中个体感悟的局限,不仅能够拓宽阅读理解的广度,而且能够探幽发微,将思维引向纵深层次,还能够寻得曲径通幽、古为今用,以它山之石攻此山之玉的写作之法.
-
Ⅱ 写作启示
一是立意为上,“不以词害意”.当香菱听了有关作诗的“启承转合”之法以后,对黛玉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语句新奇为上.”而黛玉强调说:“语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语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见立意为文章之要,立意不高而语言再奇也绝不会成为上乘之作;立意不新而语言再新也决不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决定文章档次的关键.当然,我们强调立意之重要,并不是说语言形式可以随意不顾.好酒需要用好瓶装,首先要是好酒,但好酒装在粗陋的瓶中,自然也是无人问津的.当今许多学生作文不上档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粗陋,没有文采.
二是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香菱按黛玉的要求所写的第一首咏月诗,虽然符合诗韵平水韵上平声第十四部以“寒”字为首的韵母规则,但通篇只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且“措词不雅”,但黛玉没有责备,在指出问题,分析原因的同时,鼓励香菱要“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所说的“放开胆子”,实际上就是要“敢于想象”,这与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时所强调的“写诗必须大胆的想象”,如出一辙.只是黛玉不仅强调写诗不要受章法的约束,而放不开驰骋想像的翅膀,还强调不要“丑媳妇怕见婆婆”,惟恐写不好怕人笑话.其实,越怕越不写,终究写不出佳作来.而要敢想、敢写、敢拿出来让人评说,还要敢于投稿,不怕“泥牛入海”.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读不写而妄想依靠名师点拨、作文宝典之类寻得写作诀窍,犹如缘木求鱼,是南辕北辙的.
《香菱学诗》虽然写的是香菱学习作诗、黛玉教授写诗的情节片断和方法要领,但就“诗”的广义而言,诗学即文学,诗艺便是创作之道.由此推而广之,领悟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侧面——阅读与写作,是极有启发意义的.阅读要多读多思,读美文,即使少读一点也一定要读一流佳作,万万不可不分良莠,囫囵吞枣,将“鱼翅”与“鸦片”一同吞下,那不仅会伤胃口,还会吸食成瘾,慢性中毒的.这使我想起了余秋雨先生在谈治学之道时说过的一句话:“宁要少读一点,也一定要读好的,读精一点.”(大意如此)有了这正确的阅读,即读美文,诵美文,多读多思加精读揣摩,再“放胆”写作,何愁写不出佳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