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7:45:20
《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影响?

《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影响?
《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影响?

《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影响?
sunyunru您好,针对您所提问题,我们负责任的给予您如下回答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
1896年,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留居英国期间,就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著.他曾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1899年3月上海《万国公报》刊载节译的英国社会学家颉德的《大同学》一文就涉及到《宣言》的有关内容.1905年底,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二号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记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第一次简要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和历史意义,还依据《宣言》的日文本并参照英文本摘译了该书的几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文,并作了解释.作者将该书的书名译为《共产主义宣言》.1908年3月15日,刘师培(署名申叔)在《天义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宣言》作序.此后,有关《宣言》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唤醒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许多介绍和讨论《宣言》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即马克思 ――编辑注)学研究会”集体翻译了德文版《宣言》的全文,印发了少量油印本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传阅.1920年8月,由陈望道根据日文和英文版本翻译的《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陈望道译本在以后的20年中,多次重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1920年第一次阅读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周恩来对陈望道就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宣言》对当时在国外勤工俭学的青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0年初,蔡和森在法国先后翻译出《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邓小平也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宣言》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宣言》的需求与日俱增.《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有5个中文译本陆续问世,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所收序言不断增加,发行数量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在北京印了苏联外交出版局出版的收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全部7篇序言的《宣言》百周年纪念本.195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校订了《宣言》的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1964年根据德文并参考英法俄等文本再次作了校订,出版了单行本,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版本.1972年5月,新编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正式出版,其中收入了《宣言》的正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写的7篇序言.1995年6月,又编辑出版了第二版.这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收载的文献作了较大调整,并按原著文字对译文重新作了校订.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一卷中的 《宣言》的新译文出版了单行本,并作为马列著作的系列书《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之一种出版发行.这是《共产党宣言》迄今在我国出版的最新版本.
《宣言》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宣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在跨越草地极其艰难困苦的时刻,红军战士搀连臂膀唱响了《国际歌》,红军战士精神鼓舞,顿刻增添了无穷力量,最终跨越了生死地,踏上革命胜利的道路.我不相信这个镜头是臆造,应当说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确实是《国际歌》给红军战士以无穷的力量.《国际歌》是穷人的歌,是无产者的歌,是穷人的呐喊,是无产者的倾诉,代表着受压迫心声.
《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这首法国工人的战歌经四十多年的传播,已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苏联人民就是唱着它战胜敌人,最终走向新胜利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际歌》并没有流传开来.《国际歌》传入中国后,有两种译文,可惜都译得不理想,歌词晦涩不上口,广大劳苦大众很不容易接受.这也是这首伟大歌曲一直没有能在中国传唱开来的原因.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他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他更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决心,要将《国际歌》重译,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重译《国际歌》的宗旨,就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让它很容易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当时,瞿秋白住在北京黄化门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他开始着手译《国际歌》了.他对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时而沉思斟酌,时而自弹自唱.每一句歌词定稿,都要如此反复再三.他译着,唱着,译到“国际”一词时,他站了起来.这个词,汉语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老长一串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将成为“国际———,就一定要实现”,“国际”一词,拖得这么长,那将是很难唱也是十分不悦耳的一句.
瞿秋白为这个词怎么翻颇费思索,他在小屋里来回走动,不时地哼着,想着.在莫斯科的经历,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那向往社会主义而来到苏俄的各国无产者激动歌唱的声音,那解放了的苏俄人民幸福欢歌的声音,以及他自己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声音,都汇集成一片气势磅礴、无往而不胜的雄浑壮丽的旋律,回荡在他的耳际.他忽然停下脚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边,手指按在琴键上,有力地弹奏着《国际歌》的这一段.随着琴声清晰的节奏,他用不很高的,却十分庄严的声音唱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歌词和歌曲是那样和谐地融和成一体了!瞿秋白终于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际歌》译成后,他曾对曹靖华说过:“‘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纪念会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讲台,在一群爱国青年中间,与任弼时等师生一起唱起了《国际歌》.从此,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向反动黑暗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瞿秋白在重译《国际歌》11年后,于1935年2月在江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刑时,他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而我们今天在各种集会上所传唱的《国际歌》,则是1923年诗人萧三从俄文版转译,陈乔年配歌,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
以上回答希望您满意,祝您获得新知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