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33:15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赏析
  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大青绿山水产生时的最初状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本着历史承传的基本规律,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
  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   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洛神赋》图中一些树、石的表现上,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体感,这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随着佛教的不断传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此外,图中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人物虽散落于山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脸上加三根毛一事,其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脸上加三根毛对于绘画的教化作用来说,其实并无任何联系,而颐恺之却认为它能够反映出裴楷的气质,这是属于一种极个性化的问题,而不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化和抽象化.这种对个人精神气质的重视与追求,表现在他对刻画眼睛的谨慎与仔细.他说:“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很明显,顾恺之对人物表现的要求是如实地反映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品格,而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   东晋顾恺之所作.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
  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