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方哲学课的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47:17
上西方哲学课的感受

上西方哲学课的感受
上西方哲学课的感受

上西方哲学课的感受
最早对西方哲学的了解是从赵敦华老师写的《西方哲学简史》开始的,但是由于这本书是赵敦华老师为开通识课而写的一本教材,比较简略,再加上自身对西方哲学的整个西方文化背景不是很了解,因而也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主要的问题在于,不清楚西方哲人为什么这样讲,这样的一系列提法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呢?后来再看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十五讲》,对有些问题如西方哲学讨论话题中心的转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可是与黑格尔、梯利、文德尔班和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一对比,一些问题就特别凸显出来,如在对一些哲学认识上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在评价上对一些哲学家的“理论内核”发掘也不一样.同时,即使是西方人写的,也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依愚之见,中西不同是由中文化传统造成的,即必须把西哲放在西方文化的大的发展背景中去考察;西西的不同是由于西方人自身的哲学体系不同造成的,最明显的就是黑格尔和罗素都是以自己对哲学的认识来写自己的“西方哲学史”的,因此,首先、必须要深刻了解黑格尔和罗素自己的哲学体系,才能了解他们所写的西方哲学史;其次、要把握住什么是哲学,哲学为什么会发生,才会理解哲学的探讨.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很麻烦,没法毕其功于一役的解决,只能一边读书一遍消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使自己与不同的哲人处在“对话”的语境下来达到一种“内在的理解”.对西方文化大背景的的了解,可以通过看一些西方文学类的作品来获得一些感性的认知,如《荷马史诗》、希腊喜剧和悲剧,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等,同时还可以看一些西方人拍的历史性的电影来获得,在这些作品中,会使人深深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但又不是像许多中国人宣传的“综合”和“分析”的区别这样简单,在这种感性的认知的体会下,必须要把西方文化看作是一种整体性、内涵逻辑发展的“生命”之流;对西方哲学的认知,必须要深入到每一个哲学家自身的理论视野中来考察,先看一些专人性的研究获得总体性的把握,再回到西方哲人的原著中去,深切感受他们自己的论述.当然在短时间内不可完成这种工作,但是可以通过进行一些跨越性的阅读来完成,如读读赵林老师的《黑格尔宗教研究》来了解黑格尔,读邓小芒老师的《康德哲学演讲录》来了解康德,读洛克的《人类理智轮》、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来认识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问题,读罗素的《数学哲学导论》来理解近代分析哲学的兴起,读罗蒂的《哲学和自然之镜》来看现代西方的“新实用主义”的解构主义进路,读张士英、赵敦华老师编的“西方哲学译丛”来看现代西方人对古代西方哲人的解读,读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学的七种理论》来了解近代西方的的宗教学,读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来了解西方古代的宗教思想,再读读一些西方人的传记性的著作及回忆录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些阅读,沿着自己的认知和体会,基本上可以给出一种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即哲学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下的生活方式的矜持,除此之外,哲学什么也不是.沿着这条思路,也可以对西方哲学进行一种解构性的透视.这个理解可以由以下的论述来获得论证.西方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逻各斯”(现代哲学大师德里达就主张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也证明这个词是可以挑明西方哲学的主脉的),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分析,“逻各斯”就是道家提倡的“道”,世界存在是可以把握的,这个把握就是“逻各斯”.“逻各斯”本身是一名含三意的,即具有三个理论维度:一、自然哲学的维度,主要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的问题,同时还认为世界的存在是有“规律”的,即可以把握的.这个维度,可以由西方早期的“自然哲学”一直延续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及近代以来的科学等概念,是西方的(唯物论的)自然主义的人文传统;二、伦理学维度,主要探讨人是什么,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做人及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种历史主义的人本传统中,又有两个小支,一支是对人的“尊严”的探讨,即人性问题,一支是对“灵与肉”的探讨,即神性问题,后一支又可延展到宗教中对“上帝”神性问题;三、逻辑学问题,即人的语言层面的论辩要有“谱”,可以推演到人的思维层面的逻辑探讨,从智者派的“论辩”到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再到到基督神学的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再到近代的“科学理性”的高扬及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的哲学“科学化”,再到现代分析哲学的探讨等,其根本就是“逻辑”的探讨的不同变种.“逻各斯”的这三个维度是合一的,越是在古代也越是如此,越是向现在越是分道越是扬镳,而且各管各的越走越远,而近代以来由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发起的延续到现代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问题批判派和以罗蒂为代表消解问题派则具有明显的回归趋向.这一理论走向可以用一个明显的例子来得到地说明(虽然不是很合题),即近现代学科的确立无不是从古“哲学”里一个一个划分出来的,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跨学科学科的建立,又是种回归,虽然很难也不可能在重新实现“合一”,但是却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以下,就西方哲学的自身发展的脉络粗疏的探讨一下这种认识.遵从对西方哲学的学术界的一般划分,逐个来探讨分析这种“一而三,三而一”的理论发展趋势.第一阶段希腊罗马哲学.在这一个开创性大时期中,又可以根据哲学理论指向的不同(对哲学三个维度的侧重不同,并不表明在以一个维度为主下不讨论其他两个维度),分为三个比较小的阶段,即早期自然哲学时期、希腊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一)早期自然哲学,主要是在哲学的第一个维度上的探讨:1、对世界本源的探讨主要有:伊奥尼亚派的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恩培多克勒的“四素说”,阿纳克萨戈拉的“种子”说,而最著名也是成就最高的就是由留基波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对世界的本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探讨,引发了对“生成”问题的探讨,最大的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的讨论,而陷入的困境则是巴门尼德的“是者”及其后学的芝诺的“四大悖论”;3、此时对伦理的关注,则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派“数论”下的“和谐”“灵魂”说,克赛诺芬尼的“理神论”的神人同形同性说.由于这一阶段把世界和人生都建构在一个确定性的主观或客观的原则之下,导致了僵化,人自身成为一种被这种原则主导的“奴隶”,人陷入一种完全受动的不自由的状态.正是针对这一点,“智者派”兴起,开始了西方第一次“人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