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发展2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1:37:36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发展2000字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发展2000字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2000字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发展2000字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顺应了中国的历史发展需要和理论思维的需要,提供了中国哲学思考值得借鉴的部分,纠正了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历史发展的一些弊端,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的根本基础.在今天,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熔铸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才都可以获得新生,而不是相反,把中国哲学熔铸到马克思主义中.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现实基础.如果我们采取相反,那么马克思主义必将动摇其基础,中国哲学也肯定更加难以复兴.
在中国哲学看来,系统内部关系相互协调,必然表现为系统整体功能的强化,促进系统处理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矛盾作用能力的提高;反之,则必然表现为系统整体功能的削弱,阻碍系统处理与其他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矛盾作用能力的提高.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宫室不可得而居.”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中国化的进程.在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中国哲学强调系统内部关系的稳定协调对于系统发展的决定地位的对撞,产生了毛泽东的矛盾主、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思想,认为生产关系有些时候也反过来决定生产力,上层建筑有些时候也反过来决定经济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造系统内部相互关系的社会运动,建立了新中国.在建设年代,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撞,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一刻也不能停止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停止中国化进程的开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消亡的开始,也是我们国家建设受到挫折的开始.所以,可以断言,中国的新思想只能是发展了的中国哲学,而不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文艺复兴伴随了社会的剧烈动荡,但愿中国的、东方的文艺复兴能够顺利完成.这样,马克思主义之幸,民族之幸,国家之幸.
希望能帮助您

清谈误国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鲜明表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延伸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并形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史进程在理论思维中的浓缩和真实写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

全部展开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鲜明表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延伸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并形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史进程在理论思维中的浓缩和真实写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是改革开放的起步和试验阶段。这一时期我们党面临着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从改革来说,首先是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与此同时进行城市改革试验。从开放来说,这段期间首先是开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尔后中央又确定开放沿海14个城市,以吸取外资、引进技术、知识和管理办法,从此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一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和重点突破的阶段。这个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也相继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着力于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着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消除官僚主义。从对外开放来看,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联动的对外开放的总格局。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这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从改革开放来看,整体推进、配套完善是一个显著特点。党中央不但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和指导方针,而且特别强调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我们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继续扩大。
总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起点亦即逻辑开端出发,到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二大这一新的历史开端,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起点出发,到党的十四大全方位的概括和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通过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科学地概括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地写入了党章。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写入党章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到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界定。与这种逻辑的发展线索相呼应的,是3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把握逻辑与历史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生动地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
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相互促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之所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如此惊人的重大成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中所以不断发展,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最活跃的时期。纵观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伴随着实践的每一步前行,我们的理论发展都有新的飞跃,我们在思想、理论上都有新的认识。邓小平理论中的每一个基本观点,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等等,无不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创造性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的结果,无不闪烁着理论创新的光芒。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创造品格的思想理论和重大决策,诸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的深入分析,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准确提炼,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理论的系统阐释,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思想的精辟论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正确揭示等等,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概括,无不渗透着立于实践基点之上的理论创新精神,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战略思想,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紧跟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步伐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当我们去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诸多概念和范畴的形成过程时就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充实、完善起来的。
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领袖与群众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共同推动的结果
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领袖与群众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共同推动而结出的丰硕果实。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作出了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改革开放已成为世界潮流的科学判断,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的振聋发聩的科学命题。正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化,促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改革开放理论逐步形成和完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经济领域中,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实践中出现的实际经济问题,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肯定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在政治领域中,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照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法治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治国理念上的一大飞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所有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等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事实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同样,也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都是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收起